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6篇
  34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103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究缓释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及机制,明确缓释肥在强筋小麦上的科学合理施用技术,以强筋小麦品种农麦88为试验材料,以硫包膜缓释肥(SCU,N-P2O5-K2O=26-12-12)和尿素(U,N 46.3%)为供试氮肥,设计6个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对照(CK);100%N-SCU基施(M1);60%N-SCU基施+40%N-U拔节期追施(M2);60%N-SCU基施+40%N-SCU返青期追施(M3);M2模式减氮15%(M4);M3模式减氮15%(M5)。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氮效率、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和CK相比,M3模式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花后氮素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促使成熟期地上部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升8.56%和10.72%;氮素的合理供应协调穗数和千粒重共同提升,产量增幅达7.01%。CK和M3模式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等品质指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较M1模式均显著提升。和M3模式相比,M1模式显著降低了籽粒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籽粒产量,且不利于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M5模式在减氮15%条件下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显著提高,同时增产2.4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较CK显著下降,但与M1模式相比表现出一定优势。本试验条件下,硫包膜缓释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调控效应,其中硫包膜缓释肥60%N基  相似文献   
102.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麦优4号等杂种小麦品种(组合)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杂种小麦生育前期和花后有明显的光合优势,光合产物积累量高。成熟期茎鞘干物重占总干重的比例高;杂种小麦前光合产物输出率特别是茎鞘干物质输出率低于常规小麦、降低群体密度和增加施氮量能增加杂种小麦物质积累量,提高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输送效率。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明确施氮时期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二个专用小麦品种开花前后氮素同化、运转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和孕穗期追氮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但过迟追氮不利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同步提高。不同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徐麦26花后氮素积累量,降低了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但提高了淮麦18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相关分析表明,徐麦26籽粒蛋白质合成所需氮素主要来源于花后氮素同化,而淮麦18则更多地依赖于开花前贮存氨素的再动员与分配。  相似文献   
104.
小黑麦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不同小黑麦品种(组合)产量形成特性表明;(1)小黑麦穗数少于对照固定大麦,每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固定大麦,产量表现有高有低。不同品种(组合)之间,冬性品种(组合)的每穗粒数高于春性品种(组合)饲草型品种(组合)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但产量差异表现不明显;(2)饲草型品种(组合)鲜草重和干草重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05.
以中筋小麦扬麦12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 mg/kg)上研究磷肥基追比(基肥:拔节肥)对小麦磷素利用、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磷肥基追比处理间扬麦12号植株叶面积指数、茎蘖数、茎蘖成穗率、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穗数、每穗粒数表现为7∶3处理>5:5处理>10∶0处理>3∶7处理>0∶10处理,基追比5∶5处理的千粒重最高,基追比7∶3处理的产量最高.说明采用合理的磷肥基追比,保持生育后期较高的磷素吸收利用,有利于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再分配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6.
播种方式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2地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稻田撒播套种、稻茬撒播旋耕、稻茬免耕机条播、稻茬撒播压板、旱茬机条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上品质和籽粒产量存在差异;适宜播期条件下,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小麦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套播小麦,淀粉含量低于稻田套播小麦;稻田套播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主要足由于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所致.适期播种的稻田套播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与晚播常规播种小麦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播期过晚的常规播种小麦,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或略低于晚播的常规播种小麦,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高于其他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7.
苏申麦1号系扬州大学农学院用“0085”(扬麦1号变异株辐照后代)系统选育而成的白软麦,具有优质高产、繁茂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穗发芽等特点,2001年以来在上海、江苏等部分市县和农场示范种植,产量高,品质优,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理想的优质饼干、糕点用弱筋小麦良种之一。于2007年6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推广,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沿江与沿海砂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8.
除草剂苯磺隆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评价施用苯磺隆对土壤环境的生态效应,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苯磺隆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磺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且浓度越高,激活作用越强;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0.13、0.25和0.50 g·kg-1浓度处理轻微激活,1.00 g·kg-1浓度处理抑制;苯磺隆在处理初期抑制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喷药后10 d开始激活,至30 d逐渐恢复至清水对照水平;苯磺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苯磺隆对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为短期效应,除1.00 g·kg-1浓度处理外,其余处理酶活性在试验后期均能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对麦田土壤生态系统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9.
为给稻田套播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淮北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240 kg·hm-2)相同条件下,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氮比例的上升,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PFP)和氮肥农学效率(NAE)逐渐升高,但后期施肥比例过高,产量有所下降,以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3∶2∶2的处理籽粒产量、PFP和NAE最高。随花后生育进程的推移,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速率变缓,MDA含量上升速率也减缓。本试验条件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减缓花后旗叶衰老,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0.
不同类型小黑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饲草型、粮饲兼用型和粮用型)小黑麦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小黑麦随生育进程推移,植株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逐步上升,鲜草产量多数品种在开花达最大值,少数品种在孕穗期或籽粒形成期达最大值,干重产量至灌浆期或成熟期达最大值,品种间和类型间存在差异。②小黑麦冬前或籽粒形成期割青,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大麦,在拔节期至开花期收割,产量相差较小。③不同类型小黑麦植株蛋白质含量开花之前呈下降趋势变化,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整个生育期植株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大麦品种,粮饲兼用型品种各生育期蛋白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植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生育期推移呈先上升再下降或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积累量亦呈"S"型曲线关系。植株可溶性总糖含量随生育进程呈一直下降的变化趋势。④综合产量和品质表现,不同类型小黑麦饲用的价值存在差异,粮饲兼用型品种中饲237可于拔节期至孕穗期割青作青或干饲料;饲草型品种OH1881在越冬期、开花期收割作青或干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