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6篇
  34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103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差异及其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非糯性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品种和糯性小麦品种(系),研究淀粉理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糯性与非糯性小麦RVA图谱有着明显的差异。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等黏度特征值,糯小麦均显著低于非糯性品种,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RVA图谱差异主要是在峰值黏度之后的曲线变化;破损淀粉含量为强筋>中筋>弱筋>糯小麦。糯性与非糯性小麦品种面粉的X-衍射图谱均呈现A型特征,晶体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峰值的大小,结晶度变化范围为28.97%~36.97%。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破损淀粉含量对淀粉黏度特性有重要的影响,而结晶度对黏度特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2.
花后短暂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 研究花后短暂高温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开花至花后33 d,35℃以上高温处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温度越高上升越显著;花后33 d以后遇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影响相对较轻。籽粒灌浆前期,花后6~8 d 35℃以上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花后1~3 d处理影响次之;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9~21 d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花后36~38 d处理的影响较小,且灌浆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灌浆中后期大。剑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25℃处理较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高温胁迫导致粒重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对上升。花后短暂高温胁迫导致弱、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293.
为给稻茬小麦大面积提质增效生产提供参考,以中筋小麦徐麦81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施氮量225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50%模式为对照,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减少追氮量和平衡减少基肥和追肥施氮量(简称平衡减氮),探讨减氮模式对稻茬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减少10%~20%能提高氮肥效率,对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经济效益、籽粒容重、硬度、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淀粉糊化特性和粉质特性均无显著影响。平衡减少基肥和追肥施氮量各10%能提高氮肥效率、经济效益、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参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其余品质参数影响均不显著。在平衡减氮20%基础上追氮各分50%于拔节期和孕穗期施用,能显著提高千粒重、籽粒产量、经济效益、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参数。过多减氮会导致籽粒产量、品质、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不同程度降低。综上,本试验条件下,减氮20%不会造成减产,可实现优质增效目标,且平衡减氮效果优于减少追氮处理。  相似文献   
294.
为给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225kg·hm~(-2)、基施氮肥占50%的基础上,于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减少追氮量,共设M5122、M5050、M5040、M5030、M3230和M5000六个施氮模式(M后面的4个数字分别代表基施氮肥以及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追施氮肥的比例),以M5122和M5050模式为对照,研究减少追氮量对弱筋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氮量下,施氮模式M5122的产量比M5050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相比施氮模式M5050,追氮量减少10%时,施氮模式M5040对穗数、千粒重、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LAI、绿叶氮含量、单茎叶面积和旗叶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可实现与不减氮处理相同的产量水平;但追氮量减少20%以上时,施氮模式M5030、M3230和M5000则显著降低单茎叶面积和旗叶光合速率,导致穗数和茎蘖成穗率减少,最终产量显著下降。综上,追肥减氮潜力有限,过多减少不利光合生产。  相似文献   
295.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0.1%和5.7%、35.0%和17.7%、7.0%和4.0%,且增加了肥料表观利用率、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产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高14.9%和9.6%。均匀摆播较条播和带状条播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素吸收能力,且促进了花后氮、磷素的积累与花前积累的转运;此外,均匀摆播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条播和带状条播分别提高30.6%~31.9%和4.1%~4.7%,氮肥、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4%和4.6%、12.8%和3.5%。本试验条件下,板茬配以均匀摆播的耕播方式能够通过提高小麦早期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养分积累,进而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有利于籽粒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未有一致表现,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6.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对减氮的响应特点,以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品种扬麦25、宁麦21和氮低效品种扬麦22、扬麦20为材料,研究减氮模式对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光合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扬麦25和宁麦21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扬麦22和扬麦20,氮高效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氮肥利用效率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10.9%和23.9%。与常规施氮处理(CK)模式相比,减氮20%并采用基肥和拔节肥各施氮90 kg·hm~(-2)(M4)模式下,氮高效品种开花期LAI、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乳熟期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且乳熟期平均LAI提高16.0%,进而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而实现产量稳定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氮低效品种花后光合生产能力、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氮高效品种较氮低效品种有着更多的减氮潜力,前者在适量减氮和合理施肥方式下,可通过延缓花后叶面积衰减、保持较强的花后光合能力和增加花后物质生产力,实现产量稳定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97.
小麦高粒叶比群体建成特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扬麦5号、扬麦158为材料,研究高粒叶比群体建成特点及其培育途径。结果如下:高粒叶比群体,在降低群体起点的基础上,要求出苗-越冬期茎蘖数和叶面积发展较快,干物质积累量大;返青-孕穗期茎蘖数的消长速率较慢,茎蘖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增长平稳;孕穗-成熟期,高效光合叶面积衰减慢,光合势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籽粒灌浆速率快、充实度高。粒叶比高的群体,花后冠层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消除植株体内活性氧的能力强。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速率低,叶片的光合功能期长。籽粒的蔗糖转化酶活性高,促进营养器官中蔗糖向籽粒输送和籽粒中淀粉的合成,有利提高灌浆速率和粒重。  相似文献   
298.
为给长江中下游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和花后连续渍水5d、10d和15d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并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和地上部、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根冠比。随渍水时间的延长,渍水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量的影响总体呈增大趋势;籽粒产量、穗粒数、花后地上部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根冠比在渍水5d和10d间差异不显著,渍水5d和15d间差异显著。拔节期与花后短期渍水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花后渍水15d产量显著低于拔节期渍水。花后渍水对千粒重、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地上部干物质转运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99.
为了解遮光、渍水及其互作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扬麦1号(20世纪70年代)、扬麦158(20世纪90年代)和扬辐麦4号(21世纪正在应用)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渍水后小麦幼苗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单株次生根数、苗高、叶面积、干物重、比叶重和根冠比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显著延缓幼苗叶龄,抑制分蘖的发生,而渍水处理影响不显著;遮光和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单株次生根数、叶面积、比叶重及地上部和根干重,遮光影响程度重于渍水,遮光和渍水同时处理仅对比叶重、地上部和根干重、根冠比表现出一定的累加效应。处理结束后经20d恢复,仅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叶龄、苗高和比叶重基本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及各处理下根干重表现出恢复趋势。不同品种间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扬辐麦4号和扬麦158单株次生根数和比叶重均显著高于扬麦1号。不同处理下扬辐麦4号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相比正常生长幼苗的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苗期抗渍及抗弱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