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8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2篇
  4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莽草酸因是抵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的主要成分而备受关注,现其主要提取于八角茴香。本文简要阐述了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主要提取方法及其优缺点,为更好开发利用莽草酸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例,并对莽草酸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2.
建湖县曾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是江苏省水稻肥床旱育稀植示范县,其水稻生产水平位居江苏省前列。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对稻米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县农科所良种开发公司抓住优质稻米这一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促进了全县稻米品质和水稻种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生产、经营创出了一条新路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3.
利用2017-2020年江苏省小麦淮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分析盐麦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盐麦1号是一个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通过适宜的栽培方式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从而发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4.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的生活史以犬和野生动物(狼及狐狸)为终末宿主,人及动物为中间宿主。随着牧区养犬数量的增加,加之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家畜棘球蚴病的流行和危害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根据上述情况,经省...  相似文献   
45.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文章从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入手.在重点深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农业科技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为筛选出适合碧玉兰盆花无土栽培用的基质配方,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云南泥炭、椰丝,桤木树皮、梨树皮混合而成的9种栽培基质的碧玉兰叶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并采用了YE[1]构建的光响应新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9种栽培基质下碧玉兰的光合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M3(椰丝)、M7[桤木树皮∶泥炭∶椰丝∶梨树皮=1∶1∶2∶1(体积比)]栽培基质下的碧玉兰光饱和点(LSP)分别为42380, 56344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528,451μmol/( m2·s),均相对较高,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759,00743μmol/mol,说明M3, M7栽培基质下碧玉兰对弱光的利用率较高,气孔限制值(Ls较小,其水分利用率(WUE)也较高。试验结果表明,M3, M7是适合碧玉兰的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1979-2008年中国丹皮酚研究文献的发表年代、期刊、作者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丹皮酚的研究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推动中国对丹皮酚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8.
分析了东坡区特色蔬菜产业的科技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9.
我们应该依照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0.
以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超高茬麦套稻不同共生期对小麦后期生长以及水稻茎蘖动态、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稻区应根据区域温光资源的特点,确定合理的麦稻共生期,保证水稻在最佳温光条件下抽穗扬花、灌浆结实,以有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