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33篇
综合类   1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目的】拟在对征地的多种安置方式进行成本分析基础上,以杭州市虾龙圩村被征耕地为例,研究征地中各种安置方式的成本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区片综合地价法、社会保障法和基准地价法分别计算货币安置、社会保障安置和留用地安置的安置成本;【结果】货币安置没有考虑到土地预期收益、土地的增值性,安置成本最低,社会保障安置易受被征耕地面积、劳动力人口比例影响,安置成本略高于货币安置的成本,留用地安置考虑到了土地区位,区域经济经济情况等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安置成本最高;【结论】由于各类安置方式的补偿目标、补偿手段、费用计算方法不同,政府当期或近中期支付成本迥异。  相似文献   
32.
被征地农民留用地安置方式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征地农民的留用地安置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索性尝试以来,已在中国东中部地区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用地需求矛盾突出的城市中推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适用范围有限、规划协调难度较大、权属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结合调研实例,在留用地安置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对中国已开展的留用地实践进行了模式划分,并就此制度的规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混乱和偏差,以及安置方式简单、安置责任不明确、缺乏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通过采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构建了政府与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安置补偿方式选取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模型,为优化征地策略提供参考。通过对浙江省诸暨市的实证分析,建议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合理选择安置方式、加大实施参与力度、合法规范征地行为。  相似文献   
34.
【研究目的】拟在对征地的多种安置方式进行成本分析基础上,以杭州市虾龙圩村被征耕地为例,研究征地中各种安置方式的成本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区片综合地价法、社会保障法和基准地价法分别计算货币安置、社会保障安置和留用地安置的安置成本;【结果】货币安置没有考虑到土地预期收益、土地的增值性,安置成本最低,社会保障安置易受被征耕地面积、劳动力人口比例影响,安置成本略高于货币安置的成本,留用地安置考虑到了土地区位,区域经济经济情况等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安置成本最高;【结论】由于各类安置方式的补偿目标、补偿手段、费用计算方法不同,政府当期或近中期支付成本迥异。  相似文献   
35.
基于改进CoMOLA模型的镇域土地利用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农村土地整治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探索服务全域整治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法,借助非优势排序遗传算法在进化模拟、全局搜索等多目标决策优化中的优势,从转型条件、面积约束、效益测算等方面构建约束多目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Constraine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Land-use Allocation,CoMOLA),同时借鉴首位度理论改进模型并选取典型研究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设置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及生产优先3种不同发展情景优化土地利用土地管理配置,利用中间结果识别未来发展可能的冲突,为规划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优先情景下,研究区2030年经济效益较基期年(2018年)增长了12.33%,生态效益和生产产量分别减少了11.41%和3.73%;生态优先和生产优先情景下,生态效益和生产产量分别提高了51.68%、11.63%;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在3种情景中均存在一定的极化趋势,绝对冲突地块面积分别为1.98%、3.12%和1.71%。需结合发展目标等多重因素,参考冲突识别结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方案。综合而言,运用改进约束多目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研究,能同时满足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得到较为客观的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优化方案,且其中间结果可作为地类发展冲突识别依据,可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6.
2000-2020年南疆地区棉花种植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地区是中国棉花的重要产区。综合全面了解南疆地区棉花种植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决策、保障国家粮棉供给、促进中国棉纺织工业加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MODIS EVI数据为基础,应用TIMESAT软件平台集成的Double-Logistic滤波对棉花生长曲线进行重构,根据曲线特点提取阈值,进而提取南疆地区棉花种植信息,分析其种植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南疆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南侧,形成以阿克苏地区为核心,喀什东北部及巴州北部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2)近20 a南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增加103.17万hm2,年均棉花面积增长5.16万hm2,主要来源于耕地(76.85%)与草地(11.91%);3)棉花分布在空间上呈"东北-西南"走向,棉花种植重心近20 a总移动距离91.5 km,年移动速率4.58 km/a,基本稳定保持在阿克苏市境内;4)南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冷点主要分布在克州以及和田地区,2005年后逐渐向西南侧集聚;热点分布格局年际变化显著,2005年前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2005年后逐渐向南疆地区东北侧延伸,主要集中在阿克苏地区以及巴州地区北部。研究成果可为制定区域国土管理制度和涉棉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对调整和优化棉花结构布局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7.
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科学分析当前中国农用地整治的实施特征和空间格局特点,厘清实施状态与规划目标的协调状态,该文基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整治强度、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3项指标,采用Ward系统聚类法,对2006-2012年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进行综合分区,并结合既定的规划目标,对实施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整治强度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等传统农区;高整治潜力区主要位于青甘农牧区、黄土高原区等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高整治难度区主要位于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2)研究期内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态可划分为"中高-低-中"(Ⅰ类)、"中-中低-中"(Ⅱ类)、"中高-中高-中高"(Ⅲ类)、"低-中-高"(Ⅳ类)和"高-中低-中"(Ⅴ类)等5种类型,其中以Ⅲ类最为集中,Ⅰ类和Ⅱ类次之,Ⅳ类、Ⅴ类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3)从实施状态与整治规划的协调性看,实施现状与规划确定的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以及基本农田整治重大工程等重点任务,均存在一定偏差;从与表征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土地整治活动的分区对比来看,区域差异不甚明显,整治重点尚不突出。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和宏观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村庄作为乡村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与发展态势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该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布局优化的新内涵,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构建涵盖"城镇辐射""资源禀赋""生态安全"3个维度特征的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睢宁县为研究区,在村域尺度进行村庄类型识别;采用Pajek复杂网络分析法构建村庄等级体系;在村庄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型各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进而探索其整治潜力。结果表明:1)乡村发展具有异质性,村庄分类分级能够为村庄整治潜力的测算评价、整治区域的优选和时序安排提供有效支撑;2)村域尺度下,研究区可划分为城郊融合类、激活优化类、特色提升类、生态保护类、拆并搬迁类等9种单一或复合类型,结合"中心村-次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结构体系,可形成"规模-格局-质量"的整治潜力分区;3)研究区占主导类型的为激活优化类,全县可复垦潜力共计627.51 hm^2,可盘活潜力共计17 299.91 hm^2。各类型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整治潜力及综合整治对策等研究成果可为村镇布局优化重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调控、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9.
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其变化对区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清代是蒙地出现大规模农业活动的转折点,也是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格局形成的起点.文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求证,综合分析清朝蒙地垦殖的进程,并以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置为主要依据,推求北方农牧交错带界限的变化.结果表明:1)近30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表现出向西、向北的变动态势,整体上从明长城向北推进至草原腹地;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有两次明显的北进过程,首次发生于乾隆年间,从长城沿线扩展到归化城土默特-多伦诺尔厅-赤峰县-朝阳县-昌图厅-长春厅,向北移动了近百公里;第二次发生在清末”移民实边”期间,东段约向北移动了300km,西段向北移动了约50km;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扩展时间和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体现出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对农业开垦的影响和限制;4)蒙地禁垦政策的实施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和人口增长等引起的人地矛盾的影响,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弛禁.  相似文献   
40.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