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18篇
  14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51.
LysM结构域包含蛋白(lysM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为植物中公认的病原菌信号受体蛋白。本研究在水稻雌性不育基因FST遗传调控网中筛选获得一个关键靶基因,暂命名为OsEMSA1,该基因编码包含一个LysM结构域的未知功能蛋白质。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OsEMSA1蛋白N端包含一个信号肽序列,具备跨膜结构,LysM结构域位于蛋白C端,为胞外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光响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生长调节元件在OsEMSA1启动子区有很高的分布。电子表达谱分析表明,OsEMSA1基因在野生型水稻日本晴多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根中和开花前的胚囊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可能参与调控水稻根和雌配子发育,同时逆境胁迫、激素信号以及病菌侵害也能不同程度的诱导OsEMSA1基因的表达。基因共表达分析显示,OsEMSA1基因与激素信号传导响应、逆境胁迫应答以及抵御真菌病害的基因存在互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由OsEMSA1基因自身启动子驱动的过表达转基因水稻株系,为进一步分析OsEMSA1基因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并为发掘LysM结构域包含蛋白的潜在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产值,改变目前单一的种植结构,在榆林地区风沙土土壤上开展了马铃薯与绿豆间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绿豆的最佳方式为2行马铃薯间作2行绿豆,产值最高,马铃薯和绿豆折合产量分别为14 728 kg·hm~(-2)和350 kg·hm~(-2),产值达27 065元·hm~(-2),较净作马铃薯产值增加了11.00%,该模式可在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推广。  相似文献   
53.
根据GenBank中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 ORF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扩增出PCV2新疆株ORF1基因片段.将扩增出的ORF1基因(945 bp)插入到pMD18-T载体中,筛选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MD18-ORF1.将ORFI酶切产物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ET-...  相似文献   
54.
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是采用生物菌剂将秸秆制成优质生物有机肥还田的高效快速方法,不受季节和地点限制,堆制方法简便,省工省力,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普遍适用,干品鲜品都可以利用。既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当前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有机肥料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5.
在自然条件下,种植不同时间籼型杂交稻后改种常规粳稻,对粳稻田中的杂交稻自生苗展开调查,分析杂交稻自生苗中出现类似杂草稻的频率及其生物学性状,测定杂交稻自生苗对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粳稻田中籼型杂交稻自生苗可以转变成类似杂草稻,即存在籼粳亚种间异交产生杂草稻的可能;连续种植杂交稻3年后改种常规粳稻田块的杂交稻自生苗密度最高,对常规粳稻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6.
期刊杂志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已经融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据调查数据,从国内常见英文期刊的类别和特征的角度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如何将期刊杂志运用到实际英语学习中。  相似文献   
57.
以青贮玉米中选育获得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ANCLA01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单粒子精确定位注入技术对其进行离子注入,以筛选高产共轭亚油酸(CLA)的菌株;用30条随机引物对乳杆菌出发株和突变株的基因组DNA进行随机多态性技术(RAPD)分析,从分子水平考察出发菌株与突变菌株之间的差异.出发菌株AN-CLA01经离子注入,筛选获得正向突变菌株ANCLA02,结果显示,氮离子的注入使植物乳酸杆菌的CLA产量从33.44 μg/mL提高到66.67 μg/mL,且变异菌株经传5代培养后产CLA稳定.RAPD结果显示,有4条引物可以扩增出条带,有2条引物具有多态性,从而为利用单粒子注入技术选育高产CLA的植物乳杆菌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含黏土夹层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黏土夹层影响着土壤水盐运移及分布,为了研究在含黏土夹层的土壤中进行微咸水灌溉时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进行了春小麦微咸水灌溉大田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型对土壤盐分累积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黏土夹层对土壤水盐运移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黏土夹层以上土壤平均含水量、含盐量呈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黏土夹层以下各处理土壤水盐分布几乎不受微咸水灌溉的影响;大定额冬溉洗盐后,各处理0~70 cm土层最大积盐率仍高达65.7%,部分盐分滞留在黏土夹层以上;土壤盐分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微咸水连续灌溉5 a后,灌溉水矿化度为4和5 g/L的处理土壤盐渍化倾向明显,不宜在含黏土夹层地区长期使用矿化度>3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否则将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9.
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在云南高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云南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滇型杂交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的表型特征特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育成滇型杂交稻组合的耐旱特征特性,并对生长速率,其他表型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滇型杂交稻旱作节水栽培和今后的耐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耐旱性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滇杂35产量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4个参试品种(组合)。小区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减数分裂期的生长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达极显著水平,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9,为显著水平,表明在以小区产量为目标的育种项目中,使用这些性状可以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0.
四川6种丛生竹的纤维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四川6种丛生竹的纤维形态特征,并对其纤维质量和利用价值进行评述,为丛生竹种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世纪竹园,随机选择慈竹、粉单竹、料慈竹、绵竹、硬头黄竹、梁山慈竹等6种丛生竹种各9丛,对其纤维形态指标进行观测,利用SPSS 17.0软件的one-way ANOVAs方法分析6种竹子纤维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结果】6种丛生竹的平均纤维长度均大于2 000μm;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分布频率最大的纤维长度为≥1 000~2 000μm,其他4种均为≥2 000~3 000μm。除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的平均纤维长宽比分别为114.67和114.94外,其余4种竹子的平均纤维长宽比为138.26~152.44,均大于毛竹(123.00)。6种丛生竹纤维的壁腔比为2.18~3.96,均小于毛竹(4.55)。在轴向上,6种丛生竹的纤维长度、长宽比、壁厚、腔径和壁腔比的变异规律随竹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其纤维宽度由基部向稍部总体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在径向上,6种丛生竹纤维长度、宽度、壁厚、腔径和壁腔比均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其长宽比的变化会随竹种的不同而不同。【结论】6种丛生竹种纤维质量均优于毛竹,其中料慈竹、粉单竹和绵竹的纤维质量优于慈竹,造纸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