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花生复合系统是促进低丘红壤区农业水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耕作方式,其在不同时段水分动态、水分平衡和利用过程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土壤表层采用15 bar的先进负压计监测,结合定位法于2001—2003年监测收集了花生生长季花生复合系统、花生单作田间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降雨资料,分析了花生复合系统对土壤水分动态、降雨影响和水分平衡各要素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10 cm与 60 cm水分单作花生地与复合系统在雨季无明显差异,但受降雨过程影响。旱季单作花生10 cm水势降到最低值-344.0 kPa,复合系统水势最低值为-50.6 kPa,60 cm单作花生地水势数值也低于复合系统花生地,旱季复合系统能减少土壤表层的蒸发。3年土壤水分周期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即水分盈余期、水分消耗期、水分稳定期。花生复合系统旱季表现出较强的耗水作用,2001年7月贮水量减少108.8 mm,2002年8月贮水量减少111.7 mm,2003年7月贮水量减少105.5 mm。花生复合系统平均渗漏量低于花生单作62.2 mm,平均贮水量变化低于花生单作41.8 mm。桔树与花生作物在旱季水分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竞争作用,花生复合系统系统的表土水分保持作用和生态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2.
提取新鲜鲮(Cirrhinus molitorella)肌肉总RNA,采用RT-PCR技术分段克隆鲮Myf5基因核心序列,获得1 104bp的目的片段,其中开放阅读框为723 bp,编码240个氨基酸.分析表明,鲮Myf5蛋白具有MRF家族基因的典型性碱性bHLH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结构.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2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1 311 bp和90 bp.用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的方法分析了Myf5基因在珠江水系3个不同江段鲮中的遗传变异,分布及群体杂合性等群体遗传信息.发现其编码区非常保守,仅在外显子412位点处发生突变C→T.对该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北江段鲮中该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而东江和西江段种群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个江段种群总体上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存在较大基因流.以Myf5基因该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表明,3个种群未出现明显分化;通过该位点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江段种群杂合度都较高,中度信息含量(PIC)及多态信息指数,即该位点有较好的变异性及遗传多态性.3个江段种群总体上该位点在不符合Hardy-Weinberg的情况下AA>BB,并由该位点群体杂合性及中性分析表明该位点突变群体具体良好的多态性且不遵循中性选择模式,说明BB型个体受到自然选择.本研究结果表明,鲮Myf5基因的C412T与个体生长有相关性,可作为候选基因标记,用于鲮生长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63.
食用玫瑰花瓣的振动除杂是玫瑰花瓣初加工过程中较重要的加工工艺,振动除杂机的作业性能决定着除杂效果,进而影响食用玫瑰花瓣的品质.主要从食用玫瑰花瓣振动除杂机的振动方式,整机结构等方面论述振动除杂机的设计改进,并做出相应的原理分析.  相似文献   
64.
控释掺混肥对大蒜鳞茎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苍山蒜和金乡蒜为试材,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对大蒜鳞茎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相比,等量和80%用量控释掺混肥能使苍山蒜和金乡鳞茎产量分别提高5.0%~12.5%、15%~15.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5%~27.6%、15.1%~30.0%,SOD比活力提高48.1%~93.2%、61.0%~68.4%,干物质含量分别提高12.5%~20.5%、31.8%~37.2%,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86.4%~87.0%、146.0%~171.5%,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增产节肥效果明显。但控释掺混肥用量降至60%时不利于上述指标的提高。施用控释掺混肥可提高VC含量,但效果不明显。大蒜素含量随鳞茎产量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为了不降低大蒜鳞茎的品质,施用控释掺混肥时应配施一定量硫。  相似文献   
65.
采用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法,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中重金属Cr、Cu、Pb、Fe、Zn、Mn、Ni、Cd、As和Hg含量进行了检测,并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Cr、Pb和Hg为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22.2%、11.1%和5.6%,水体中不同季节Pb和Cr含量变化基本特征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河网不同江段变化特征不同,这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受水动力条件影响有关;鱼体中残留的重金属元素有Cr、Pb和As,超标率分别为36.7%、27.1%和6.3%,超标鱼类主要分布于肇庆-富湾及大塘-三水江段。不同鱼类重金属元素残留特征为底层鱼大于中上层鱼,肉食性鱼大于植食性鱼和杂食性鱼。Pb和Cr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66.
钾素营养对大蒜生长、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探讨了钾对大蒜苗期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供试营养液K+浓度分别为0、3.0、6.0、9.0和12.0 mmol/L。结果表明,K+浓度在0~6.0 mmol/L范围内,大蒜苗期生长量、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质及大蒜素含量随K+浓度升高而增加;当达到9.0 mmol/L时,上述指标则呈下降趋势。营养液中K+浓度为6.0 mmol/L时,大蒜叶片及假茎生长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最大,假茎及叶片大蒜素含量分别比0 mmol/L时高出63.57%和62.04%,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假茎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K+浓度为9.0 mmol/L时最高。在施钾各处理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不施钾处理。总之,钾能明显促进大蒜苗期假茎和叶片生长,增加叶片色素含量,极大改善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大蒜幼苗营养品质。营养液K+浓度以6.0 mmol/L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67.
为探究碱蓬内生菌提高西瓜幼苗耐盐性机理,以西瓜自交系材料HG-1和碱蓬内生菌为试材,通过盆栽方式,研究了碱蓬内生菌液对盐胁迫下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根际构型、矿质离子平衡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能够减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降低细菌占比、增加真菌占比,而碱蓬内生菌能够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占比,降低真菌数量和占比,使微生物群落结构成为易于保持稳定和利于作物健康的细菌主导型群落。盐胁迫能够抑制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而碱蓬内生菌液能够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土壤酶的抑制作用,且以改良后的内生菌液效果最佳。盐胁迫能够显著抑制西瓜幼苗根系形态建成,而碱蓬内生菌液尤其是改良碱蓬内生菌液通过增加总根长、主根长、根尖数、根粗、根表面积和根总体积来缓解这一抑制作用。盐胁迫能够抑制根系对K+、Ca2+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增加植株Na+含量,使西瓜幼苗遭受Na+毒害,碱蓬内生菌液尤其是改良碱蓬内生菌液能够有效增加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减轻离子毒害。盐胁迫能...  相似文献   
68.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相似文献   
69.
通过肌内注射、口灌两种给药方式,研究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把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随机分成2组,控制水温在30℃,以15 mg/kg分别单剂量肌内注射、口灌给药。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氟苯尼考浓度,用Win Nonlin药动学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肌内注射氟苯尼考后,药物吸收较慢,消除较快,达峰时间(T_(max))=4 h,峰浓度(C_(max))=4.64μg/mL,消除半衰期(T_(1/2λ)z L)=10.45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91.06μg·h/mL。口灌氟苯尼考后,药物吸收较快,消除较慢,T_(max)=1 h,C_(max)=5.92μg/mL,T_(1/2λ)z L=13.13 h,AUC=61.96μg·h/mL。肌内注射、口灌氟苯尼考后,二者的药动学参数差异显著,这一差异表明肌内注射给药吸收相对较慢,但更为完全(肌内注射氟苯尼考的AUC明显较大),消除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70.
SSR-BSA技术对乌鳢性别差异标记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1个家系96个乌鳢个体(雌雄各48个)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的筛选。首先构建了雌雄基因池(各24个个体),然后用140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发现3对引物(HLJWL17,HLJWL59,HLJWL70)在雌雄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条带,且都出现在雌性基因池中。用构建基因池的48个个体对3对引物进行第一轮单个体验证,HLJWL17和HLJWL70在基因池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仅在极个别个体中出现,而HLJWL59的差异条带在绝大多数的雌性个体中被成功扩增出来,雄性个体皆无。用其余的48个个体对HLJWL59进行第二轮单个体验证,得到同样结果。对HLJWL59在8个雌性个体中扩增出来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并测序。将8个个体的测序结果用Vector 8.0进行多序列比对,证实各个个体得到的条带是同一序列,该序列长度为243 bp,以TGC为重复单位,GC含量为51%。通过BLASTn比对,发现在GenBank数据库中无同源性序列存在。经统计,此差异标记在雌性乌鳢中出现的概率为62.5%,即该标记对该家系乌鳢性别的正确判别率为8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