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大豆新品种灌豆4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约82.7厘米,籽粒商品性好,百粒重27.28克,耐涝性、抗倒性和抗病性好,生育期106天。201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产量3 055.80公斤/公顷,较对照徐豆13增产6.56%,适宜在淮北及沿淮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2.
总结了商丘地区早春无公害马铃薯"三膜一苫"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三膜一苫"包括大棚膜、二棚膜、地膜和草苫,每种膜厚度不一样,根据棚内温度注意草苫的揭盖时间。采用"三膜一苫"技术,可以提高马铃薯生长环境温度,促进马铃薯提早收获,增加效益,一般比常规露地提早25~30天收获。  相似文献   
73.
苏北日光温室丝瓜优质高产立体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丝瓜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丝瓜属(Luffa),又名布瓜、蛮瓜等,原产于印度,大约公元6世纪引入我国~[1],是一种人们喜食的蔬菜。丝瓜用途广泛,作为蔬菜,营养丰富,富含各种微量元素;也可以用作中药,有祛湿通经络、治疗胸肋骨疼痛之功效;丝瓜的汁液还是美容护肤的佳品~[2],而丝瓜瓤还可以做成抹布。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利用日光温室进行丝瓜反季节栽培,不仅能够获得高产,而且可以获得较  相似文献   
74.
温州市食用菌企业集团8——温州市食用菌联营公司,于1988年7月11日成立。首批参股的共十六家,其中包括市供销社、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省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和苍南、文成、永加、太顺、瑞安、瓯海等县(市)供销社及苍南县罐头食品厂等单位,现已集资24万元。该联营公司的宗旨是:立足服务,开拓经营,促进生产,提高效益。主要经营各种食用菌产品、食用菌生产原材料和加工设备;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等。将把  相似文献   
75.
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鯻仔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温为24.5—27.8℃条件下,通过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石鲈仔鱼的卵黄囊在4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的油球在6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宝石鲈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投饵后2h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97%;仔鱼在延迟投饵1、2、3、4、5d时,投饵后2h内的初次摄食率分别为100%、90%、67%、30%、0。宝石鲈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摄食后的第4d(7日龄)。延迟1—2d投饵,9日龄时仔鱼的存活率在85%以上;延迟3d投饵时,其存活率为60%;延迟4d投饵时,其存活率仅为22.5%;完全饥饿条件下,宝石鲈仔鱼9日龄时全部死亡。在保证索饵周期相同的情况下,延迟投饵在0—3d内,各试验组之间的仔鱼在全长及体长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延迟4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与延迟0—3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在全长、体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宝石鲈的最佳投喂时间是在仔鱼开口后的3d之内。  相似文献   
76.
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鱼剌)仔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4.5~27.8℃条件下,通过延迟投饵对高体革(鱼刺) Scortum barcoo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石鲈仔鱼的卵黄囊在4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的油球在6日龄时吸收完毕,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宝石鲈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投饵后2 h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97%;仔鱼在延迟投饵1、2、3、4、5 d时,投饵后2 h内的初次摄食率分别为100%、90%、67%、30%、0.宝石鲈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摄食后的第4 d(7日龄).延迟1~2 d投饵,9日龄时仔鱼的存活率在85%以上;延迟3 d投饵时,其存活率为60%;延迟4 d投饵时,其存活率仅为22.5%;完全饥饿条件下,宝石鲈仔鱼9日龄时全部死亡.在保证索饵周期相同的情况下,延迟投饵在0~3 d内,各试验组之间的仔鱼在全长及体长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延迟4 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与延迟0~3 d投饵试验组的仔鱼在全长、体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宝石鲈的最佳投喂时间是在仔鱼开口后的3 d之内.  相似文献   
77.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口黑鲈的地理分布与亚种分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9.
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体呈纺锤型,扁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至2个或多个黑色椭圆形斑;各鳍式为,背鳍XⅡ~XⅣ-12—14,胸鳍Ⅱ-13—15,腹鳍Ⅰ-5,臀鳍Ⅲ-8~10,尾鳍16~18;第一鳃弓外鳃耙数为29~32;侧线鳞式为86~103,14~16/24~28-A。腹膜为银白色,鳔两室;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为16~22个;左右两肾脏在后部相连,头肾近三角形;脊椎骨为25枚;体腔具脂肪块,脂肪块的重量占体重的11.95%-16.60%。高体革鯻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sm+2st+42t,NF为52。  相似文献   
80.
清镇市地处苗岭山脉北坡,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在发展草地畜牧业时,应根据畜禽的种类、利用方式、本地气候、土质等特点引种适宜的牧草品种。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出适宜饲喂主要家畜的牧草品种及其种植技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