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2篇
  5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作物类型下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方法对比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该文的目的是评价由瞬时潜热通量经过时间尺度扩展方法计算日蒸散发量的可靠性。为此,采用蒸发比法、改进的蒸发比法、正弦关系法及作物系数法等4种常用的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方法,针对位于华北平原的高营站和位于东北平原的通榆站的5种典型下垫面类型,分别对瞬时潜热通量进行时间尺度扩展,估算日蒸散发量,并与通量站采用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日蒸散发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尽管4种方法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改进的蒸发比法的模拟精度最高(相对均方根误差20%左右),更适合于估算中国北方典型农田的日蒸散发量。然而,4种方法均存在系统误差,从而导致采用上午时段瞬时通量估算的日蒸散发量系统偏小,而采用下午时段估算的日蒸散发量系统偏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黑木耳中醇溶性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以黑木耳粉中醇提取总收率为指标,确定了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的最佳醇提取浓度,测定了三种不同醇提物中总黄酮、多酚和三萜类活性成分含量;分析了黑木耳提取多糖和黑色素后残渣中的醇提物三种成分含量。结果:采用90%乙醇提取,黑木耳醇提物得率10.7%,醇提物中总黄酮含量5.68 mg/100 g,多酚含量0.43%,三萜类化合物含量0.55%;采用100%异丙醇提取,醇提物得率10.1%,醇提物中总黄酮含量4.84 mg/100 g,多酚含量0.66%,三萜类化合物含量0.37%。采用70%正丁醇提取,醇提物得率5.4%,醇提物中总黄酮含量4.07 mg/100 g,多酚含量1.68%,三萜类化合物含量0.30%。黑木耳多糖和黑色素提取后的残渣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醇提物收率分别为13.8%、14.3%和8.9%,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8.28 mg/100 g、11.99 mg/100 g和12.38 mg/100 g,多酚含量分别为0.14%、0.38%和0.75%,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25%、0.60%和0.58%。  相似文献   
13.
从3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黑龙江省黑木耳主栽品种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筛选出8对扩增多态性较好的引物,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三类,目前主栽黑木耳品种聚为一类,以前主栽黑木耳品种聚为一类,分离野生黑木耳聚为一类。供试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60~0.97,表明遗传多样性较高,主坐标分析也可将其分为三类,这与UPGMA聚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行设计的培养装置,研究O2和CO2对2个黑木耳菌株菌丝培养和出耳的影响,结果:O2百分浓度为18.71%~20.38%时菌丝生长正常,为13.68%~17.45%时菌丝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为0.05%~3%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为3.17%~6.04%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CO2百分浓度为0.2%~3.5%可缩短出芽时间3~4 d;为18%~40%时对耳芽形成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氧气对木耳开片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温度对黑木耳耳芽发生及耳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下出耳芽快、齐,35℃耳芽发生困难。20、25℃耳片生长整齐一致,耳厚、色黑、耳质好,30℃虽然产量较高,但耳黄、薄、耳根大,边缘不整齐,商品价值不好,35℃耳片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黑木耳子实体生长阶段前期低温有利于耳芽发生,耳片生长期适当提高温度可加速耳片生长,但低温出耳有利于提升黑木耳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戴肖东  马银鹏  张丕奇  陈鹤  张介驰 《园艺学报》2016,43(Z2):2767-2768
木耳新品种‘黑威10号’是从大兴安岭野生木耳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单片聚生,黑灰色,单朵子实体直径12.0 ~ 14.0 cm,单个耳片直径7.0 ~ 10.0 cm,厚0.10 ~ 0.14 cm。中熟品种,开口后55 ~ 65 d采收。每100 kg干料产鲜耳120 ~ 165 kg。  相似文献   
17.
农田蒸散量(ET)是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的关键参数,与作物生理活动和产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准确实时估算田间作物蒸散量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基于无人机热红外传感器反演夏玉米的冠层温度,基于反演的冠层温度构建夏玉米蒸散模型(ET_(d,t))并验证了模型反演作物蒸散量的精度,分析了ET_(d,t)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以热红外冠层温度作物蒸散模型计算的ET_(d,t)最低值出现在幼苗期为3.42 mm/d,最高值出现在灌浆期为10.94 mm/d,并与涡度相关实测值ET_(d,e)、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值ET_(d,f)进行验证,在P0.01水平上呈显著线性关系(R~2=0.739、0.742,RMSE=0.676、0.109 mm/d),ET_(d,t)估算精度达到80%以上。ET_(d,t)的计算受日净辐射、风速、气温、降雨等气象因子影响,不同气象条件的ET_(d,t)不同。叶面积指数(LAI)为夏玉米农田最主要的生物因子,LAI与ET_(d,t)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2=0.700),空气动力学阻抗(r_a)是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子,r_a与ET_(d,t)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2=0.696)。随着植被覆盖度(NDVI)的变化,ET_(d,t)呈现相同变化趋势(R~2=0.656)。因此,基于无人机热红外反演的冠层温度计算的(ET_(d,t))能较好的反映田间夏玉米蒸散变化过程,从而为利用无人机热红外遥感估算作物蒸散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陆面过程模型是连续模拟土壤水分的有效工具,然而输入数据及模型结构本身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模拟误差在模型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同化技术可以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实时修正模型状态变量,进而提高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本研究构建集合卡尔曼滤波(En KF,ensemble Kalman filter)数据同化方法,将其集成到水文强化陆面过程模型HELP(hydrologically-enhanced land process)中,对模型中土壤水分及表面温度等状态变量进行优化。模型选取山东位山生态水文观测站2006年的数据进行验证,采用未经同化的模型率定结果作为基准值。结果表明,数据同化后表层、根层、深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相比基准值均有提高,土壤含水量均方根误差减小30%~50%,证明采用数据同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水分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整棒玉米芯生料为栽培基质,在北方寒地条件下棚室内对7个草菇菌株进行栽培品比试验,通过比较菌丝长势、原基形成时期、子实体性状及其生物转化率,筛选出适于我省推广的草菇菌株2株:V26、V35,进行小试栽培取得良好效果,确认在北方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无需配备升温设施栽培草菇这一高温菇种可行。  相似文献   
20.
利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结晶纤维素(NCC)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对水性聚氨酯的浸润性,并以改性NCC关于水性聚氨酯的接触角为主要依据,研究了NCC表面改性对浸润性影响规律.实验以硅烷偶联剂SCA-1、SCA-2、SCA-3为改性剂,以水性聚氨酯为有机相.结果表明:1)SCA-1、SCA-2、SCA-3中不同的疏水性基团,能使改性NCC关于水性聚氨酯的浸润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提高;2)SCA-3结构中的环氧基团空间位阻效应明显,SCA-3用量8%时可使改性后的NCC对水性聚氨酯浸润性提高3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