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正>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化学消毒剂对养殖场、动物圈舍、饲养用具、车辆以及动物本身等进行消毒灭菌。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不断增多,针对不同消毒对象、消毒环境的消毒剂其消毒灭菌机制也有差别。在此,仅对实践中比较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1醛类消毒剂在消毒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甲醛和戊二醛[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杀菌能力强,广谱抗菌,用于灭菌效果均为良  相似文献   
22.
"设计表现技法"是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设计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过渡阶段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针对"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等问题,提出了以培养设计思维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首先,加强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创新课程的练习方式;第三,增加案例教学;第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展开教学。课程教学改革后,提升了学生设计的表现水平,增加了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3.
为寻求一种比较方便、快捷,高精度的地图缩编的解决方案,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在ArcMap平台下,采用其二次开发接口ArcObjects组件为基础工具,拓展实现了1:10000比例尺到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快速、有效、高效缩编,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细小多边形(面积不足上图面积的多边形)合并,狭长地物(宽度不够上图单元的多边形)的破碎和合并两个模块。结果表明,该两个模块能够在保证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缩编质量的同时,很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作业精度。为1:10000到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缩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方法。  相似文献   
24.
扬州市耕地土壤pH值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土壤pH值是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开展江苏省扬州市30年来种植制度、耕作制度、施肥、降雨等对耕地土壤酸化影响的研究,为预测和控制土壤酸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了1984年、1994年、2005年、2014年四个时期耕地土壤pH、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各时期的耕作制度、种植制度、降雨量和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数据来源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农化样点(4107个)、1994年的土壤普查点(2862个)、2005年土壤养分调查点(4018个)、2014年土壤养分调查点(6009个),共16996个。参照《中国土壤》对我国土壤酸碱度分级指标将扬州市耕地土壤pH分为5级,分别为Ⅰ级( 7.5)、Ⅱ级(6.5~7.5)、Ⅲ级(5.5~6.5)、Ⅳ级(4.5~5.5)、Ⅴ级( 4.5)。应用地统计学中克里格法(Kriging)和相关的统计学方法,用ArcGIS10.1、SPSS19等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扬州市1984年、1994年、2005年、2014年土壤pH平均分别为7.51(4107个)、7.07(2862个)、6.83(4018个)、6.74(6009个);1984~2014年四个时期土壤pH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不变,即里下河地区 沿江圩区 通南高沙土区 丘陵地区。1984、1994年和2005年,土壤pH以Ⅰ级、Ⅱ级为主,1984年占总面积的90%以上,1994年和2005年占总面积的75%以上;2014年土壤pH空间分布以Ⅱ级、Ⅲ级水平为主,占总面积的65.7%。30年间,土壤pH值下降0~1个单位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7.2%,下降大于1个单位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9.3%。前20年土壤pH值下降严重,下降了0~2个单位的面积占80%以上。30年间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的整体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0.9、0.8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土壤pH变化呈负相关关系,30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上升了6.01 g/kg,是土壤pH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之一;30年间扬州市降水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丘陵、沿江地区下降最快,与丘陵、沿江地区土壤pH下降较快是一致的;30年间化肥投入量与土壤pH变化呈高度的负相关,2005年化肥投入量约505300吨,比1984年化肥投入量增加了2.42倍;2005~2014年化肥投入量呈稳定趋势,与30年土壤pH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种植大棚蔬菜的田块土壤pH平均值比周边种植稻麦田块下降1.5~2个单位,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也会影响土壤pH值。【结论】扬州市耕地土壤pH值30年间持续下降,前20年下降幅度较大,后10年渐趋稳定。影响土壤pH值空间分布因子主要有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pH时间分布因子主要有酸雨、施肥及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酸雨、施肥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5.
扬州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扬州市1984、1994、2005、2014年4个年份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以及各年份的耕作制度、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分为6级,研究扬州市近30年来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8、63、116和99 mg·kg~(-1); 1984~2014年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圩区、丘陵地区、通南高沙土区呈递减趋势。1984、2005年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Ⅱ、Ⅲ、Ⅳ级为主,占总面积95%以上; 1994年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Ⅳ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7.27%; 2014年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以Ⅲ、Ⅳ级水平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30年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30年间成土母质的速效钾含量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30年间不同土壤质地的速效钾含量变化整体趋于一致。1994~2005年间钾肥投入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2005~2014年间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0年间秸秆还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因素主要为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影响土壤速效钾时间分布因子主要为施用钾肥、秸秆还田,其中施用钾肥、秸秆还田是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6.
27.
为科学评价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确定了适用于江苏省的耕地质量统一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应用GIS技术进行耕地质量数据处理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质量高、中、低等级耕地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量的31.55%、48.05%、20.40%。各农区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太湖农区、里下河农区和沿江农区、宁镇扬丘陵农区和徐淮农区、沿海农区。江苏省耕地主要存在盐碱、障碍层次、酸化、瘠薄、渍潜5类障碍因素,盐碱型主要分布在沿海农区、徐淮农区,障碍层次型主要分布在宁镇扬丘陵农区、徐淮农区、太湖农区,酸化型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农区、宁镇扬丘陵农区,瘠薄型主要分布在沿江农区、徐淮农区,渍潜型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农区、太湖农区。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掌握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了解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培肥改良,促进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采用精确定量栽培单茎绿叶数2.6张,比本地高产栽培法增加0.4张,增加15.4%;抗逆性明显优于本地高产栽培法。每667m2收获产量632.5kg,与本地高产栽培法相比增加44.9 kg,增7.6%;成本节省17.5元,省本率1.2%;纯收益增加231.2元,增收88.1%,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9.
1984—2014年仪征市农田土壤酸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仪征市为例,基于1984、1994、2005、2014年仪征市代表性的土壤样品点pH,1984和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1995—2017年酸雨频率数据,1980—2006年农户施肥数据,分析1984—2014年仪征市农田土壤pH时空变化趋势,并从土地利用方式、酸雨频率和农户施肥行为等3方面解析了农田土壤酸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14年,仪征市农田土壤pH显著降低,呈现酸化趋势,酸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仪征市北部和南部;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和道路网络建设、酸雨频率变化、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多是造成仪征市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0.
江都区作为国家大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其水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对水稻生长,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人民身体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扬州市江都区水田土壤8 大重金属和666、DDT 2 种有机污染物的累积污染指数、单项污染指数以及综合污染指数的分析,以期了解扬州市江都区水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都区水田土壤8 大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666 和DDT无明显累积现象,Cd、Cr、Cu、Zn、Ni、666 和DDT 100%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Hg、As、Pb 有98.7%的样点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94.8%的样品土壤处于清洁水平,3.9%的样品土壤处于尚清洁水平。综上所述,江都区耕地土壤未受到重金属和666 和DDT的明显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满足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