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林业   548篇
农学   254篇
基础科学   229篇
  213篇
综合类   1864篇
农作物   188篇
水产渔业   144篇
畜牧兽医   944篇
园艺   312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2.
采集了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地点不同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银川平原的灌淤土样品,在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用奈氏比色法、苯磷酸二钠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状况,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三种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12年果园磷酸酶活性最高,常年旱田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盐化旱田及常年淹水的稻田,三种酶活性都很低。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全磷与三种酶活性都极显著相关,三种酶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可以敏感地表征宁夏引黄灌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3.
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25 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等阔叶树种的1 a生幼苗,16年后形成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土壤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除青栲外)明显增加了林下表层土壤(0~20 cm)的有机质含量。各林分下土壤全K、全M g、全C a、全N和全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1,6.64,4.33,1.45,0.46 g/kg,表明土壤K、M g、C a的含量比较丰富,而N和P则相对缺乏,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N、P含量。所有混交林深层土壤(20~60 cm)的有效N、P含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而有效K的含量则相反。混交林下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壤的平均pH值分别为4.40,4.61和4.68,而马尾松纯林下各土层的pH值则依次为4.39,4.41及4.42,说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0 cm以下土层的活性酸度。套种阔叶树(除苦槠外)后由于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度,增加了土壤盐基离子浓度,从而明显提高了土壤盐基饱和度。  相似文献   
114.
基于ADAMS的马铃薯挖掘机运动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振动式马铃薯挖掘机的结构,并采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了三维运动仿真模型,对马铃薯挖掘机各部件和偏心轮分别添加约束和旋转驱动来实现挖掘机和分离筛的运动。通过测量获得了其相对于机架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变化情况,观察分析了相关曲线的变化趋势,为马铃薯挖掘机轨迹优化及后续动力学仿真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5.
为解决西南地区、部分北方及中原地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问题,结合国内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对单行振动式马铃薯挖掘机进行了试验研究。以马铃薯挖掘机的前进速度、挖掘深度、振动频率为试验因素,以机具的牵引阻力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牵引阻力最小时的参数组合为挖掘深度139~1 5 5 mm,振动频率1 3~1 4 Hz,前进速度2.5~3 km/h;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此时平均牵引阻力为9 5 6.6 N,该机具在有振动条件下的牵引阻力较无振动时降低36.2%;田间收获试验的明薯率和伤薯率分别为97.20%和3.5 2%,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该研究为小地块和复杂耕地条件的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小型马铃薯挖掘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6.
压电型宏微双驱动精密定位系统点位协调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定强  黄玉美  谢礼  杨勇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4):220-223,233
设计了基于压电型微驱动器的宏微双驱动精密定位系统,宏动台由伺服电动机直接驱动,微动台由压电陶瓷驱动器和弹性铰链构成,并由压电陶瓷驱动器驱动。微动台安装在宏动台上,微动台和宏动台是串联关系。宏动台用于实现大行程微米级定位,而纳米级定位由微动台实现。利用基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伺服功能来协调宏微工作台之间的控制,而位置反馈由两个高精度光栅完成,精度检测由激光干涉仪完成。当宏动台运动结束后,微动台根据测得的定位误差做出补偿进给。实验表明,在行程100mm的范围内每隔1mm采集一点,误差控制在±100nm以内。  相似文献   
117.
北京市海淀区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0年海淀区农田耕层土壤养分普查结果表明,全区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其中,有机质含量达到17.1g/kg,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分别达到78.9mg/kg和144.5mg/kg。不同农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菜地高于果园,果园高于粮田。与1980年海淀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幅提高。文章还对土壤养分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8.
基于证据理论的农业机械选型风险因素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机械选型是国家机具补贴政策实施的核心步骤之一,其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难以准确度量风险因素的特点.该研究借助证据理论的相关原理,提出基于证据理论的农业机械选型风险评价方法.从需求、能力、技术、合作、产品性能及评标决策支持系统开发6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机械选型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内涵、来源、后果集.在此基础上,根据证据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决策步骤,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证据,确定出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和信度函数,并采用Dempster合成法则对证据进行合成;然后构造风险评价绩效函数,用于比较各个因素风险的大小.实证分析表明,利用D-S证据推理方法对农业机械选型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9.
运用熵值法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安徽省乡村地域功能水平,对其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识别,进而分析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的乡村地域空间呈现集聚性较强、分异性明显的特点,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乡村地域功能指数较低,发展较慢,皖中地区各项功能指数均发展较好;安徽省的乡村地域功能类型主要分为单一型、交叉型和综合型,单一型和综合型居多,其中弱综合型最多;影响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主导因素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等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地域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0.
电站锅炉沼气点火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电站锅炉沼气点火装置的喷嘴,引射器及烧嘴的设计计算与稳定火焰的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点火装置火焰温度高,适应性强,使用经济,操作方便,在电站锅炉无油,少油点火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