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42篇
  1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本研究选取遗传背景相同、胎次、日龄及体重尽量一致、体况良好的乳仔猪32头(公母各半),随机平均分入2个处理组的各4个重复中,饲喂全价颗粒饲料或全价发酵饲料。结果发现,与饲料全价颗粒料的保育猪相比,饲喂全价发酵饲料的保育猪具有良好的健康和皮毛状况,其平均日采食量提高15.03%、平均日增重提高19.08%、料肉比则降低3.61%,腹泻状况显著性改善。说明全价饲料经过发酵后饲喂仔猪,能起到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减少腹泻以及促进其生长的功效。因此,使用全价发酵饲料饲喂动物的养殖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52.
以“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火龙果为试材,比较了常温库贮藏过程中这3个品种火龙果果实的腐烂率、呼吸速率、失重率、果皮的显微结构、电导率、果皮厚度、含水量、果胶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及差异,分析造成3个品种耐贮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参试3个品种火龙果的耐贮性为:“粉红龙”>“晶红龙”>“紫红龙”。火龙果采收时果皮越厚,蜡质层越完整,表皮细胞和厚角细胞层数越多,细胞越小,则原果胶含量越高,耐贮性越好。贮藏过程中,火龙果果皮细胞解体率越慢,则含水量峰值越晚到来,原果胶下降越缓慢,耐贮性越好。而采收时果实的呼吸强度、膜透性、含水量、纤维素含量与火龙果耐贮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53.
莫海威芽胞杆菌B. mojavensis D50是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前期研究表明脂肽类化合物是其产生的主要抑菌物质。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菌株D50抗菌脂肽的稳定性,发现其脂肽粗提液在高温、非强酸强碱、紫外辐射的环境下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试验,测定了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脂肽产量的影响,并对菌株D50产抗菌脂肽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硫酸镁、葡萄糖、酵母浸粉是影响脂肽产量的关键性因素。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15.45 g/L、牛肉膏3.00 g/L、酵母浸粉5.99 g/L、硫酸锰0.30 g/L、氯化钙0.30 g/L、硫酸铵2.00 g/L、硫酸镁0.16 g/L、磷酸二氢钾1.50 g/L和磷酸氢二钠2.00 g/L。培养基优化后,脂肽产量可达1.74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67.70%。本研究明确了莫海威芽胞杆菌D50产生的抗菌脂肽对环境因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获得了利于抗菌脂肽产生的培养基组分,为D50抗菌脂肽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4.
邓艳萍  王凯  黄鑫  陈红  孙冰清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68-269,272
涉农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研究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协同推进路径对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从涉农高校"树什么人""立什么德""立德"与"树人"辩证关系3个方面探讨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从构建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立德树人的协同培养基地、培养立德树人的全员师资队伍、营造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氛围4个方面提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协同推进路径,以期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一体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5.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化肥影响棉花生长性状和产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和无机复混肥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比例(20%、40%、100%)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棉花株高、叶片数、SPAD值、茎粗以及棉花产量变化规律一致:T5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T1、T5分别与T2、T3、T4处理差异显著。与无机肥处理(CF)比较,化肥减量20%下施用400 kg有机肥、化肥减量40%下施用800 kg有机肥处理,显著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T3、T4处理棉花产量分别比空白处理(CK)增产27.70%、21.75%。【结论】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达到化肥减量、棉花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6.
对耐冬山茶花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探索山茶属植物的演化、系统分类以及耐冬山茶的品种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通过用扫描电镜对耐冬山茶18个品种及3个南方山茶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如下:耐冬山茶花粉粒为腰鼓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近三角形或三裂圆形,具三孔沟,从表面看内孔不显著。外壁两层,外层厚于内层。花粉粒表面纹饰大多为蠕虫状,亦有拟蠕虫状或拟网状。脊间或网纹间具穿孔和穴,有的脊上有较明显横向波状纹,穿孔和穴的形态及数量品种间有差异。花粉粒形态可以做为耐冬山茶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耐冬山茶和南方山茶品种花粉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57.
玉米幼苗缺素症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甜研3号玉米为实验材料,用无土栽培方法在苗期进行缺素处理。结果表明①形态变化缺N,P,K,Ca,Mg,Fe元素,苗地上与地下部分均与完全有显著差异;②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等5项生理指标缺素苗均低于对照。两者都表明缺素对植株生长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58.
从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际出发,按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压缩课程实验学时,缩减个别实验课程,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特定区域集中开展以"一张图"为主线,贯穿数据获取、分析评价、利用规划等三大环节及其九项业务工作,集中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即"139"实践教学模式及改革构想,旨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59.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260.
识别三生空间迁移演化规律并掌握其引发的空间性状改变情况,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水平影响深远。以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转移矩阵对研究区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强度分析模型,从三生空间一、二级分类双重视角,就空间演化带来的变化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20年间,研究区三生空间转移变化活跃但发生数量和规模均呈缩减态势,空间转移以呼包鄂榆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两地为主,呈东多西少分布特征,但以生态为主、生产和生活空间为辅的整体格局未发生改变。(2)20年间,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先强后弱,整体不稳定。生产和生活空间稳定活跃增加,减少趋于平缓,生态空间增加趋于平缓,但减少趋向活跃,前二者对生态空间的胁迫趋向常态。同时,流域三生空间内部彼此转移频繁,存在生产—生活及生活—生态2种稳定地系统性转变模式。(3)三生空间二级子类此消彼长的改变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的显性原因,而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引力影响以及宏观政策指引则是引发流域三生空间演替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4)转移矩阵与强度分析模型的联合研究框架,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变化及其性状改变情况的一体化监测。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控制城市规模,坚持耕地保护,推行有效的空间退出机制,发挥宏观政策对空间流转的导引作用,将对研究区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