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15篇
  免费   1075篇
  国内免费   1698篇
林业   1679篇
农学   1868篇
基础科学   1209篇
  2317篇
综合类   6902篇
农作物   939篇
水产渔业   878篇
畜牧兽医   2975篇
园艺   1021篇
植物保护   1000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857篇
  2020年   818篇
  2019年   861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763篇
  2016年   624篇
  2015年   861篇
  2014年   854篇
  2013年   1058篇
  2012年   1327篇
  2011年   1493篇
  2010年   1353篇
  2009年   1192篇
  2008年   1099篇
  2007年   1106篇
  2006年   868篇
  2005年   724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2011—2013年,引进美国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和亚硝基降烟碱(NNN)双低烟草品种TN90LC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TN90LC原烟的TSNAs、NNN含量及烟碱转化率低于对照鄂烟1号;平均产量2 638.60 kg/hm~2,平均上中等烟率86.06%;中抗至抗黑胫病,抗TMV,中抗根结线虫病;原烟外观质量、感官评吸质量较好,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适宜且协调性好。综合评价TN90LC是较能兼顾低害、优质、适产、抗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72.
用于观光农业的混合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用于观光农业中游客服务与田间种植管理通用的混合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方法】设计该节点的硬件结构及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智能设备APP;利用ZigBee与上位机通信来实现种植环境监测和设备控制。【结果】支持用户使用基于近场通信和蓝牙技术的节点田间快速接入功能,通过移动设备为游客和种植管理者提供园内位置定位、种植信息查看、环境参数监测等服务。【结论】该混合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使用灵活、方便、快捷、功能扩展性好,可为观光农业提供较为灵活的多业务工程化支持。  相似文献   
973.
为了评价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抗重金属胁迫能力的影响,以4种不同功率的冷等离子体处理的3种小麦种子为研究对象,在3个不同浓度的硫酸铜胁迫下进行萌发成苗试验。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苗长以及根、苗中的Cu含量,计算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研究了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对铜胁迫作用下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对小麦在铜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影响不显著,但提高了种子的萌发活力,根长和苗长最多分别提高了46.2%和145.4%,活力指数最多提高了82.1%。在低浓度Cu胁迫时,冷等离子体处理能够促进根、苗对Cu的吸收;而高浓度Cu胁迫时,冷等离子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Cu的转运能力,缓解了Cu对种子萌发活力、苗长和根长的抑制作用与毒害作用。研究表明,适宜功率的冷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能够增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974.
为明确厌氧发酵消化液回流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回流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并分析其与产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消化液回流体系中,细菌的丰富度、多样性均高于产甲烷古菌,并随回流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而产甲烷古菌无明显变化;细菌群落主要分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8个不同的门类,厚壁菌门、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不同水平上的优势细菌,相对丰度分别从初期的62.79%、58.62%、35.44%上升到81.46%、68.19%、39.10%;产甲烷古菌中,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占绝对优势,在接种物中,第68 d和第219 d相对丰度分别为94.76%、99.89%、99.59%,属分类上主要有7种,其中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的相对丰度由23.99%升高到72.28%,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和甲烷球菌属(Methanosphaera)分别由16.34%、21.71%降低至3.70%、12.93%;日平均产气率由初期的409 m L·g~(-1)升高至477 m L·g~(-1),在219 d的试验中,氨氮和有机酸浓度均呈升高趋势,但并未对厌氧发酵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厌氧发酵回流体系中微生物以梭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为优势菌属,产气率随其相对丰度的增大而升高,而与甲烷短杆菌属和甲烷球菌属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明确棕榈蓟马在温室茄子为害时期和为害部位,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的日光温室内对茄子棕榈蓟马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日光温室内茄子自2015年9月下旬定植到2016年6月底拔秧,期间都有棕榈蓟马为害。从定植开始到5月下旬,即使在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棕榈蓟马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达到种群高峰期,单叶若虫数达54头;6月底拔秧期,农户采用高温闷棚等措施使棕榈蓟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弃棚后数量会上升,对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危害。日光温室北侧靠近墙体植株上的棕榈蓟马数量偏多;东西方向棕榈蓟马数量呈现规律性波动;茄子上部幼嫩叶片上的棕榈蓟马数量较多,中部、下部数量较少。棕榈蓟马主要在叶背面为害,3、4、5、6月棕榈蓟马在叶片背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63%、73%、71%;09:00—11:00和15:30—18:00,叶片上若虫与成虫的比例不同,上午若虫与成虫数量的比例为5∶1,下午为3∶1。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茄子叶片上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并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棕榈蓟马的防治适期为1月初结果期;棕榈蓟马成虫在傍晚比较活跃,施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农药,重点喷施温室的北侧及幼嫩叶片,茄子拉秧后及时防治,降低虫口基数,防止其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或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976.
广藿香精油主要存贮在植物地上组织的盾状腺毛中。提取广藿香(马来西亚品系)叶片的总RNA后,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广藿香醇合酶基因(PatPTS)的全长cDNA序列,共编码552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印度广藿香中广藿香醇合酶的氨基酸序列存在3.6%的差异。使用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选取PatPTS作为沉默目的基因,在广藿香中构建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体系,进一步利用该体系在广藿香中鉴定PatPTS基因的功能。病毒侵染广藿香叶片后,分别选取不同的时间点,使用GS-MS与qRT-PCR检测PatPTS催化产物和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石竹烯、广藿香醇等倍半萜成分的含量在VIGS侵染后第2周明显下降,1周和3周效果不明显;PatPTS转录本下降趋势与其调控的倍半萜含量变化趋势类似;表明PatPTS基因负责了广藿香精油主要倍半萜成分的合成。说明广藿香中VIGS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在侵染植物2周后诱导基因沉默和干扰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效果最好,为在广藿香中快速研究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77.
为了探究复配修饰后,可变电荷类型的红壤与恒电荷土壤对苯酚的吸附差异,以红壤作为供试土样,在两性表面活性剂BS-12(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修饰的基础上,以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配修饰制备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红壤,采用批处理法研究在单一苯酚及Cd2+复合条件下供试土样对苯酚的吸附效果,并分析不同修饰比例、温度、离子强度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DTAB复配修饰增强了BS-12两性修饰红壤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单一苯酚表现出在总修饰比例小于150%CEC时吸附量随着修饰比例的增加而递增;各修饰土对苯酚的吸附具有增温负效应;苯酚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苯酚单一处理时供试土样对苯酚吸附量减少,但苯酚和Cd2+复合处理时,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Henry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修饰红壤对苯酚吸附的等温吸附数据,吸附以分配机制为主;供试土样对苯酚的吸附属于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复配修饰红壤的苯酚吸附量低于恒电荷土壤,其黏土矿物成分决定的低CEC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78.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对魔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与魔芋软腐病发生的关系,为利用土壤微生态控制魔芋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魔芋在4个海拔高度(610、913、1205和1518m)和4个生长时期(幼苗期、换头期、块茎膨大期和块茎成熟期)软腐病发病率及其根际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应用DPS 7.05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一海拔的不同时期,随着魔芋的生长,魔芋软腐病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块茎膨大期软腐病发病率最高;同一时期不同海拔高度,总体趋势为随着种植海拔的增加,软腐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随着魔芋的生长和发育,4个生育时期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即幼苗期>换头期>块茎成熟期>块茎膨大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魔芋根际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均相应增加;海拔对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适当增加种植区海拔能有效调节魔芋根际微生物区系,是控制魔芋软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79.
为探讨纳米Fe3O4负载联合硝酸改性椰壳炭对Pb2+、Cd2+单一及复合溶液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针对吸附剂的表面特性、投加量、溶液初始pH、吸附时间、重金属初始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应用等温吸附模型及吸附动力学模型对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3O4负载酸改性炭比表面积较未改性椰壳炭增加了221.03 m2·g-1,表面含氧官能团如O-H、C=O、C-O-C增加,芳香性增强,等电点提高至5.68。从经济效率角度考虑5 g·L-1为合理吸附剂用量,pH为5.0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4 h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的拟合度更高,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吸附由快速外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作用,Pb2+、Cd2+的吸附分别更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纳米Fe3O4负载酸改性椰壳炭对Pb2+、Cd2+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达42.54 mg·g-1和25.79 mg·g-1,为未改性椰壳炭的1.87倍和2.23倍,复合溶液中Pb2+、Cd2+Qm分别为单一溶液的65.16%和54.21%,这揭示了离子共存条件下的吸附竞争现象。研究表明,纳米Fe3O4负载联合硝酸改性提高了椰壳炭对Pb2+、Cd2+的吸附能力,且Pb2+的吸附性能及吸附竞争性优于Cd2+。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挖掘新的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s,为水稻花期调控的遗传机理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以籼稻品种特籼占空间诱变突变体CHA-1和籼稻航恢7号空间诱变突变体H335为亲本进行杂交,构建包含275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作图群体,利用由两亲本重测序及RIL群体简化基因组测序所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在2个环境下进行水稻抽穗期QTL定位。【结果】经两亲本重测序及RIL群体简化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包含2 49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各染色体标记数平均208.17,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95 cM。在2个环境下共定位到4个影响抽穗期的QTLs,分布于第3、第6和第8号染色体,其中qHD-6和qHD-8-1位于前人已报道定位的区域并被克隆,另外2个QTLs(qHD-3和qHD-8-2)尚未见报道,并且qHD-8-2能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8.30%和10.89%。【结论】通过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4个影响抽穗期的QTLs,其中qHD-3和qHD-8-2是新的抽穗期QTL位点,可用于后续抽穗期调控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研究,也可用于水稻抽穗期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与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