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6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林业   348篇
农学   365篇
基础科学   301篇
  443篇
综合类   875篇
农作物   118篇
水产渔业   147篇
畜牧兽医   411篇
园艺   123篇
植物保护   18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机床传动误差测量中的空域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域的角度讨论了信号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介绍了它的特点,建立了空域傅氏变换数学模型,并且给出了实用效果。实践证明空域分析法应用于机床传动链一类的特殊场合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2.
该文探讨了灌区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对评估指标的选取与预处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尝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度分析法,对灌区评估指标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很方便地进行灌区之间的评估、排队及比较,与传统的强制打分法相比,此法简便易行,无需预先建立评判标准,因此是一种新的评估分析法。  相似文献   
43.
土方机械落物保护结构动态仿真及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土方机械落物保护结构的特点及性能要求,建立了落物保护结构受瞬态冲击响应的有限元结构动力学方程并提出了求解算法。以某装载机落物保护结构为例,建立了落物保护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讨论了有限元网格划分及载荷施加方法,分析了落物保护结构的主要设计参数对冲击点最大位移及落锤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并给出了更合理的结构。在试验台上对该装载机落物保护结构进行了落物冲击试验,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落物保护结构的动态仿真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4.
水稻移栽实行机械化栽插是农业机械化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优点,是一项新兴的轻型栽培技术。在夏收夏种季节有利于缓解劳力的矛盾,有利于种植业规模经营发展。机插秧同手插秧相比,播量大、秧龄短,可采用适龄小苗移栽。句容市自2003年大面积推广该技  相似文献   
45.
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农田面源污染的减控技术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沟渠不仅兼具农田排水沟的过水功能,同时是有效消减面源污染且适合中国农情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该研究阐述了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底泥吸附及植物阻抗作用、植物/微生物吸收作用、降解去除作用);通过整理分析559组生态沟渠野外观测试验数据,剖析了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植物种类、生物量这4个主要影响因子对农田排水中N、P及农药去除率的影响;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多因子影响与N、P及农药去除率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单一因子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或生物量增大而增大,但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对总氮/总磷去除率的贡献大于生物量。农药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生物量增大而增大,随污染物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研究可为生态沟渠的合理构建和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6.
Root exudates from Chinese celery (Apium graveolens) and Chinese cabbage (pak choi, Brassica chinensis) plants treated by prometryn, an herbicide, we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under hydroponic cultivation. Prometryn and its metabolites released into the nutrient solution were analyzed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coupled with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is xylem-mobile herbicide is exuded from the ro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lery and pak choi had different root exudation profiles. Celery metabolized prometryn to prometryn sulfoxide and released both compounds from the roots. In contrast, pak choi barely metabolized or actively released prometryn from the roots.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metryn sulfoxide released from celery after 96 hr was 21 µg/L, which was nearly one-third that of released prometry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ot exuda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 xylem-mobile herbicides could be significant in plants and are highly species dependent compared with phloem-mobile herbicides.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土地利用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及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政府部门对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利用遥感数据的空间处理、像元二分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研究湖北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 ①2000-2020年,湖北省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其面积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②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上升了6.50 %。林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建设用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③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增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的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局部地区也存在植被退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中南部及襄阳北方部分区域。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VC转移过程中,耕地较高植被覆盖与高植被覆盖之间的转移过程最为剧烈,林地不同等级植被覆盖的转移量占转移总量的47.87 %,草地不同水平植被覆盖度的转移量占转移总量比例较小,仅为3.40 %。[结论] 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相互转移,尤其是林地、耕地及草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使得湖北省近20 a来整体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8.
通过SWOT模式分析,指出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针对特色森林公园建设提出应加强公园的定位与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整体营销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49.
南方水稻土富含铁氧化物,土壤有机碳通过与铁氧化物结合的形式长期固存于土壤中;由于土壤中氧化铁和有机碳主要通过吸附、键和与包裹等形式存在,所以不同的碳铁复合物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已有较多研究分析了土壤中有机碳与铁矿的结合与赋存形式,但是有机碳与铁矿间的结合方式对有机碳在水稻土中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葡萄糖为典型小分子外源有机碳,通过制备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和包裹态葡萄糖,采用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两种铁矿结合态葡萄糖在淹水水稻土中的矿化特征及其激发效应。结果表明:与单独添加葡萄糖处理相比,碳铁复合物的添加分别使CO2和13CO2释放量增加了0.39倍~0.53倍和0.87倍~1.07倍,却使CH4和13CH4释放量分别降低了0.44倍~0.59倍和0.25倍~0.44倍。相对于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显著抑制了CH4释放。而且,碳铁复合物的添加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释放CO2,但抑制了来源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CH4释放。其中,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对来源于土壤原有有机碳的CH4释放量是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的1.33倍。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的快速矿化的碳库比例显著高于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且其半衰期(T1/2)比针铁矿吸附态葡萄糖大10.85倍,其快库转化速率(k1)和慢库转化速率(k2)比铁矿吸附态葡萄糖的小10.74倍和19倍。其次,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对土壤有机质CO2累积激发效应表现为较弱的正激发(6.44 mg?kg-1),而对土壤有机质CH4累积激发效应则表现为负激发(-15.49 mg?kg-1),即针铁矿包裹态葡萄糖的添加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9.05 mg?kg-1),从而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潜力。因此,不同结构碳铁复合物的添加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且针铁矿包裹态有机碳比针铁矿吸附态有机碳在水稻土中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固碳效应。该研究结果也表明,水稻土中与铁氧化结合的小分子有机碳相对于游离态的有机碳,具有更强的生物稳定性,更低的矿化速率,而且能够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有利于增加土壤的长期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50.
为厘清全国耕地资源环境本底并识别中国休耕优先区,该研究从生态保护红线、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超采和耕地质量等级等4个维度,运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下水水位变幅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环境胁迫因子空间格局及分异特征,并构建多准则休耕规则识别不同情景下中国休耕规模及优先区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耕地面积远高于南方,划入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耕地占3.57%;2)中国耕地重、中度污染面积分别占1.23%和2.31%,南方整体污染高于北方且南方呈局部分散、北方呈点状集聚格局;3)地下水超采区集中于河北、河南、吉林和江苏,重度超采区仅占0.68%;4)耕地质量总体一般,劣等、低等耕地面积分别占3.69%和14.0%,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且大范围分散分布。依据多准则休耕规则综合评判,划入休耕优先区占全部耕地的23.70%,比食品安全优先、产能损失最小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情景分别高8.40%、4.18%和3.12%,其中禁植必休区、限植休耕区和重点轮休区分别为1.95%、4.71%和6.18%。因此,必须从源头治理视角厘清耕地资源环境本底,权衡休耕的迫切性,为国家层面上休耕规划有效落地、污染休耕治理和耕地保护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