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林业   169篇
农学   216篇
基础科学   91篇
  242篇
综合类   434篇
农作物   95篇
水产渔业   87篇
畜牧兽医   275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加州鲈鱼生殖腺的组织学及相应时期血清成分电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清的SDS-PAGE分析和生殖腺组织学切片观察,探讨加州鲈鱼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2月份雌鱼卵巢以Ⅲ时相孵母细胞为主,少数发育程度较好的雌鱼血清中出现雌性特异性蛋白带(FSPP);3月份卵巢以Ⅳ时相早、中期卵母细胞为主,雌鱼血清均有FSPP;而4月份的雌鱼卵巢以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并有少量排空的滤泡囊。因此可知加州鲈鱼到3月份性腺趋于成熟,4月份雌鱼已至少产过一次卵,而同期血清  相似文献   
992.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6.3 g/kg)、马氏副球菌(109 cfu/kg)、大黄(25.0 g/kg)和氟苯尼考(15.0 mg/kg)4种添加物对仿刺参[初始体质量(4.68±0.36)g]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肠道组织免疫相关基因Aj-p105、Aj-p50、Aj-rel和Aj-lys mRNA表达的影响.每个处理分别设置5个重复,以投喂未添加上述任何成份的基础饲料组作为空白对照,养殖实验周期为60 d.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马氏副球菌能显著提高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力,而添加酵母多糖可以显著提高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能力,但是添加氟苯尼考显著降低了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呼吸爆发活力;而在仿刺参中肠肠道组织中,酵母多糖和马氏副球菌处理组免疫基因Aj-p105和j-p50 mRNA的表达均大幅上调,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酵母多糖添加组增幅分别为43.2%和63.1%,马氏副球菌添加组的增幅分别为49.8%和48.0%.马氏副球菌添加组中免疫基因Aj-lys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增幅为46.4%;大黄添加组中Aj-p105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氟苯尼考添加组中Aj-p50、Aj-rel和Aj-lys的mRNA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当添加酵母多糖和马氏副球菌可有效提高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而饲料中抗生素氟苯尼考的添加会降低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993.
选择1日龄健康AA肉仔鸡225只,随机分配到5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5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组、霉变玉米日粮组、霉变玉米+0.15%酵母培养物组、霉变玉米+0.30%酵母培养物组、霉变玉米+0.45%酵母培养物组,研究结果显示,酵母培养物能够有效改善由于食入霉变玉米日粮引起的小肠结构和盲肠菌群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740 bp大小相符的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长为740 bp,共编码246个氨基酸.该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78%,氨基酸同源性为98.78%.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其为外膜孔蛋白.本试验为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的表达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亚麻籽油替代不同鱼油水平对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9±0.02)g]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沉积的影响,以亚麻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鱼,饱食投喂,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发现,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但显著影响其摄食率(FI)、饲料效率(FE)和表观净蛋白利用率(ANPU)。随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升高,FI显著升高,而FE和ANPU显著下降,且其均在100%亚麻籽油组分别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肝体比和肌肉脂肪含量。当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100%鱼油,鱼体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似。相对于全鱼油组,亚麻籽油替代组肌肉和肝脏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升高,而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水平应低于66.7%,且大菱鲆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需大于0.8%。  相似文献   
996.
饼粕类饲料蛋白质降解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5头带瘤胃和真胃瘘管的绵羊饲喂由基础饲料和蛋白质补充料豆饼、芝麻粕、大豆粕、花生粕、处理豆饼、黄豆粉组成的日粮,用体内法测得7种日粮的蛋白质瘤胃降解率(%)分别为67.89、69.82、66.56、70.70、63.03、72.17、80.05;相应蛋白质补充料的降解率(%)为48.33、49.18、51.26、60.77、31.70、68.22。用尼龙袋法估测上述蛋白质补充料的蛋白质降解率(K=  相似文献   
99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相似文献   
998.
对不同品种核桃坚果壳结构(缝合线紧密度、密度、厚度、机械强度、细胞直径)与坚果种仁商品品质(漂洗污染率、虫果率、裂果率、出仁率、种仁颜色、油脂丙二醛含量)进行研究,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壳结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它们与种仁商品品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缝合线越紧密、壳越厚,漂洗污染率、贮藏虫果率、裂果率越低,种仁颜色越浅,核桃油脂的抗氧化能力越强.建议将壳结构作为坚果品质的评价因素,并对缝合线紧密度和壳厚度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9.
Sterculia nobilis is an important tropical woody plant with high ornamental and economic value.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reports of diseases on this plant. In August 2018, an unknown leaf spot disease was observed on S. nobilis in Nanning, China, affecting the inner leaves of the canopy and causing considerable defoliation.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carried out on detached leaves to verify Koch's postulat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polygenic analyses, the pathogen causing leaf spots on S. nobilis was identified as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相似文献   
1000.
陈沫  李燕茹  嵇檬 《北方水稻》2020,50(2):53-55
近年来,洪泽湖地区市、县、乡镇倡导合理利用稻田资源,推广稻虾综合种养生态模式,洪泽区三河镇率先响应,从2017年底龙头合作社先行试水,到2018年底建成万亩稻虾共作连片示范基地,得益于政策扶持和政府督查推进,三河镇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大幅上升,全镇特色农业高效发展。从当前三河镇稻虾综合种养形势入手,分析稻虾共作生态及经济效益,为周边县区、乡镇开拓综合种养产业及三河镇下阶段生态农业振兴发展提供推广经验和适量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