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3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1283篇
林业   1162篇
农学   1682篇
基础科学   994篇
  1969篇
综合类   3183篇
农作物   669篇
水产渔业   404篇
畜牧兽医   1362篇
园艺   328篇
植物保护   67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91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372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585篇
  2011年   715篇
  2010年   669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37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IM: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undulin (Un) in liver tissue and to clarify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Un in experimental rat liver fibrosis. METHODS: Rat liver fibrosis wa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The expression of Un in liver tissue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erum Un levels was measured by enzyme immunoassay. RESULTS: Expression of Un increased in fibrotic liver than normal liver, and it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ortal tract stroma, central veins and fibrotic septa in fibrotic liver. Also, the level of serum U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ibrotic liver than normal liver. CONCLU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Un should be a component of the hepatic extracellar matrix, and its expression could be increased greatly in fibrotic rat liver. Serum Un levels may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in liver fibrosis diagnosis.  相似文献   
52.
极早熟葡萄新品种‘90- 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 1’是从‘乍娜’的芽变中选出的葡萄新品种。该品种除保持母本的优质、丰产、适合保护地栽培等优良性状外,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极早熟, 果实6 月下旬成熟, 果实发育期仅35 d。  相似文献   
53.
采用 4 0英尺集装箱熏蒸处理纸箱 ,实验对箱中溴甲烷气体分布及散气后溴甲烷残留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高低、集装箱中纸箱堆放和电扇鼓风等情况对溴甲烷分布与扩散影响明显。集装箱装满纸箱情况下 ,当温度≥ 2 1℃ ,投药 2h后上、下检测点平均溴甲烷浓度达到最低浓度要求 ;当温度 <2 1℃时 ,投药 2 4h后上检测点平均溴甲烷浓度仍达不到最低浓度要求。当集装箱中间留有通道或使用电扇鼓风情况下 ,投药 2h后各检测点溴甲烷浓度分布达到最低浓度要求。集装箱装满纸箱情况下 ,溴甲烷向大气扩散较慢 ,即使电扇鼓风散气2h ,2 4h后溴甲烷残留量仍达不到安全指标要求。集装箱中间留有通道情况下 ,箱中溴甲烷残留量下降很快 ,并可达到安全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54.
菜豆萎蔫病菌的血清检测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友福  高泉准 《植物检疫》1997,11(4):193-198
本研究对我国一类检疫性有害生物菜豆萎蔫病菌(Curtobacteriumflacumfa-cienspv.flacumfaciens,Cf)进行血清检测鉴定技术的研究。试验中制备了抗Cf的血清,应用抗0020,0237,0238菌株的抗血清及其FITC标记的抗体进行间接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试验(IF/IF)。通过对19个Cf菌株和其它6个属14个种的植物病原细菌20个菌株的测定,结果发现约50%的Cf菌株为强阳性反应,且与Cf种下致病变种也有强阳性交叉反应。由于单个血清检测易产生假阴性反应,故将三种血清1∶1∶1混合后进行IF试验,结果表明与所有的Cf菌株反应,且与Rfa和Cmt有弱阳性反应。对含104~107cfu/ml细菌及30g种子含1粒人工接种种子的种子抽提液均能检测到典型的阳性细胞,血清检测的灵敏度为4.5×104cfu/ml,可用于种子的检测。本研究还进行了初步的免疫荧光菌落染色(IFC)试验  相似文献   
55.
56.
以甘农5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5’)为材料,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了茎秆中木质素的发生、分布与沉积规律。结果表明,苜蓿茎秆中木质素的分布与生长部位密切相关,在茎秆顶端初生维管组织中仅木质部有木质素分布,随节间下移,木质素开始在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中大量沉积;茎秆中存在G、S两种木质素,S木质素的发生迟于G木质素;在维管束之间,两种木质素均以"厚角组织处维管束→厚角组织间维管束"的模式沉积,但在维管束内,木质素沉积表现出异质性,G木质素沉积模式为"初生木质部导管→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S木质素沉积模式为"初生韧皮纤维→次生木质部和髓射线→髓薄壁细胞"。分析认为,紫花苜蓿茎秆中木质素特殊的沉积模式可能是其对北温带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57.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在中国作为入侵物种,可造成食草动物中毒死亡,并给畜牧业带巨大的损失。为研究反刍动物采食紫茎泽兰后的中毒机理,本研究探讨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Saanen goat)血常规及肝、脾、肾的病理学影响。选择16只5~6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对照组(日粮中未添加紫茎泽兰)和试验Ⅰ、Ⅱ、Ⅲ组(日粮配比中分别添加紫茎泽兰40%、60%和80%),每组4只。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40%、60%和80%紫茎泽兰的混合日粮3个月,每两周检测一次血常规,试验末屠宰奶山羊,并观察其肝、肾、脾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液中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后期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各试验组血液中淋巴细胞(lymphocyte,LY)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均呈下降趋势,试验后期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和脾肿大,肝组织出现淤血,肝细胞发生水泡变性及脂肪变性等,肾组织伴有出血、坏死、颗粒变性及水泡样变性的现象。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血液指标有显著影响,且长期摄入紫茎泽兰可引起动物肝、肾、脾等主要实质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58.
徐舶  高霞  石凤翎  崔楠  乌日娜 《草业科学》2018,35(5):1090-1097
花药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构建是单倍体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e‘Hulunbeier’)进行了花药组织培养研究并建立了花药组培再生体系。结果显示,液体悬浮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更适合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花药愈伤组织的培养,其愈伤形成的培养条件为B5培养基+0.5 mg·L~(-1) 2,4-D+0.25 mg·L~(-1) 6-BA+0.4mg·L~(-1) NAA+3.0mg·L~(-1) KT;分化培养基为MS+1.0mg·L~(-1) 2,4-D+0.5mg·L~(-1) 6-BA+2%蔗糖+0.7%琼脂;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1) NAA+2%蔗糖+0.7%琼脂;获得的再生植株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单倍体比例高达27%。  相似文献   
59.
曹师  史敏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8,35(5):1098-1105
红豆草壳二孢叶斑黑茎病(Ascochyta onobrychidis)是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分离此病菌的同时得到一种对此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为评价此拮抗菌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了其分类地位,并测定了其对红豆草壳二孢的抑菌效果。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该拮抗菌鉴定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菌落为黄白色,可产生黄白色水溶性色素,孢子丝钩状,顶端螺旋形;在平板对峙试验中该菌的菌落对红豆草壳二孢菌落的相对抑制率达74.33%,同时该菌发酵液对红豆草壳二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和93.87%。该菌具有生物防治红豆草壳二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醇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标记物,被广泛用于土壤及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溯源。为探究醇类化合物对高寒草甸退化指示作用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中醇类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中醇种类数为2~21,碳数为4~37,不饱和醇种类数高于饱和醇。退化土壤中检出9-甲基-10-顺式十五烯-1-醇、2-亚甲基-5α-胆甾烷-3β-醇、1-三十七烷醇,而在未退化土壤中未检出。高寒草甸中植物和土壤醇的种类大小关系为退化植物退化土壤未退化植物未退化土壤,植物和土壤中相同的醇有很强的相关性(R2=0.871)。植物和土壤醇类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醇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标记物来指示高寒草甸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