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1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林业   222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102篇
  237篇
综合类   1456篇
农作物   277篇
水产渔业   165篇
畜牧兽医   399篇
园艺   193篇
植物保护   9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研究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氮素释放及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旨在筛选有利于东北春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利用的包膜肥料与普通尿素比例,为控释氮肥在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海城市两地以当地主栽品种东单6531和铁研358开展田间试验。供试肥料: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两个试验区均设置了不施氮处理(CK0)、普通尿素常规施氮量(CK)和减氮对照处理(CK1)、树脂包膜尿素较CK减氮处理(T0);沈阳试验区还设置了3个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配比及减氮处理(T1、T2、T3),海城试验区设置了两个处理(T1、T2)。T1、T2、T3处理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分别为8:2、6:4、4:6;沈阳试验区常规氮肥用量为244 kg·hm -2,减氮处理施氮量为220 kg·hm -2;海城试验区常规氮肥用量为217 kg·hm -2,减氮处理施氮量为195 kg·hm -2。玉米生长季内各生育时期分别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测定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植株不同部位养分含量,每个小区单独采收记录产量。 【结果】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0.05),且随着配施比例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T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10 250 kg·hm -2),CK1产量最低(9 307 kg·hm -2)。在等氮素条件下,玉米产量表现为T2>T3>T1>T0>CK1,籽粒产量较CK1处理增产幅度为3.89%—25.76%。在减氮10%条件下,T2处理产量与CK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土壤中无机氮含量,树脂包膜尿素可以为玉米中后期生长提供氮源,且在等氮条件下,随着包膜肥料与普通尿素配比增加,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益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均以T2处理最高,CK1处理最低,两地结果一致。 【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处理的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益均优于普通尿素处理,其中以T2处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为6:4,效果最好;根据两种肥料不同时期的释放特点,通过拟合曲线,在辽中南地区,当62%包膜尿素搭配38%普通尿素条件下,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高且最合理,可以充分发挥普通尿素和包膜肥料优势,可有效增加春玉米中后期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2.
为探究秸秆添加对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稻田土壤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通过微宇宙试验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了土壤溶液化学性质、溶解性有机质(DOM)、金属释放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增加了厌氧期Fe、Mn、As、Cd等金属的释放,同时影响了DOM组成。土壤DOM中类蛋白(C3)含量在培养期总体降低(P<0.05);类腐殖质含量呈现厌氧期上升、好氧期下降的趋势。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Eh的变化与Mn和As的溶出显著负相关(路径系数分别为-0.662和-0.528,P<0.01),同时,Eh还通过影响土壤类腐植酸C2(路径系数-0.816,P<0.01)控制As的释放(路径系数0.244,P<0.05)。因此,稻田土壤干湿交替造成的Eh变化和秸秆还田措施不仅可直接影响重金属的溶出,也可通过DOM含量和组成进一步控制其释放。  相似文献   
93.
不同光环境对葡萄幼苗光合产物分配与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一年生京玉葡萄幼苗 (VitisvineferaL .cv .Jingyu)为试材 ,利用光合测定仪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比较研究了自然光环境和遮阳环境下生长的葡萄幼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生物量分配、光合产物分配与转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对照相比 ,遮阳环境中生长的葡萄幼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偏低 ;叶片和茎的生物量比较高 ,根和新稍的生物量比较低 ;其光合产物分配较多流向叶片和茎 ,而向根的分配随遮阳程度的加深明显降低 ;分配到各部位的光合产物的转化利用情况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
锌添加水平对断奶仔猪不同组织中锌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 40头 2 8日龄断奶仔猪 ,随机分为 5组 ,分别饲喂添加不同锌水平的日粮 ( 80 ,2 4 0 ,1 0 0 0 ,30 0 0 ,5 0 0 0mg/kg) ,研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锌对断奶仔猪机体组织锌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锌添加使肝脏、肾脏、趾骨、血清、毛发及粪锌含量极显著上升 (P <0 .0 1 ) ,而背最长肌、扁桃体和胸腺锌含量则只有在添加 5 0 0 0mg/kg日粮锌时含量显著上升 (P <0 .0 5 ) ,脾脏锌含量则随着高锌的添加变化差异不显著P >0 .0 5 ) ;低锌添加 ( 80mg/kg和 2 4 0mg/kg)对机体各组织及粪锌含量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相似文献   
95.
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与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应用 16 8个DNA标记 ,对水稻中 15 6 (高产 )×谷梅 2号 (低产 )的重组自交系 (RIL)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 ,构建了全长为 14 4 7.9cM、覆盖水稻基因组 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于 2 0 0 1年分单季和连作晚季两季 ,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以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种植该群体的 30 4个株系及双亲 ,考查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 6个产量构成性状。采用QTLMapper1.0 1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 (季别 )的互作效应分析 ,共检测到产量构成性状的 30个加性主效应QTL ,分别位于除第 5、9染色体以外的 10条染色体上 ,另有 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 ;还检测到 31对影响产量构成性状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在所有的上位性互作效应中 ,多数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及效应均较小 ,没有检测到上位性互作效应与环境的显著互作  相似文献   
96.
以甘肃古浪振发光伏电场为例,对比分析了光伏电场内外气温、风速、太阳辐射等的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①沙漠光伏可大量转化太阳辐射,有效调节沙漠地表热力平衡,消减沙尘暴发生的动力(即地表热力);②河西走廊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沙漠光伏对春季10m高度降温作用较明显;③沙漠光伏主要是通过转换太阳辐射降低沙面气温和自身的...  相似文献   
97.
研究防褐化处理对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以蒙古栎3年实生苗的嫩枝为材料,分别采用乙醇、硝酸银、抗坏血酸对插穗进行防褐化处理,采用500 mg·L-1 IBA-K浸蘸处理后扦插,并分别在扦插后0、10、20、30、40、50 d取样测定不同生根时期氧化蛋白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防褐化处理可有效提高扦插生根率,以1%乙醇1 h+500 mg·L-1 IBA-K处理2 h最佳,生根率、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21.1%和5.713。在生根过程中,外施500 mg·L-1 IBA-K能够提升插穗内POD、PPO的活性,降低IAAO的活性,且IAA/ABA、IAA/ZR的比值升高,有利于蒙古栎嫩枝扦插生根。由此说明1%乙醇1 h浸泡结合500 mg·L-1 IBA-K激素处理,通过提高POD与PPO的活性,可降低IAAO的活性,增加IAA/ZR和IAA/ABA的比值,提升蒙古栎嫩枝扦插成活率。  相似文献   
98.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自2011年底以来,PRV发生了变异,传统的PRV弱毒疫苗已不能对PRV变异株提供完全保护,这给我国PR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解安徽省PRV流行特征及其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利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兔体接种试验等方法,对安徽省临诊病例中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进行病原检测及PRV分离鉴定,并通过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对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gEgITKgBgCgD)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临诊病例中共分离鉴定15株PRV;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序列均与2011年后国内PRV变异株同源性较高;与2011年前国内PRV经典株序列比对,PRV分离株gEgBgCgD基因存在多个位点的一致性替换、插入或缺失,且gEgC基因多位点突变位于其重要的抗原表位区。本研究分离的15株PRV均为变异株,变异株已成为安徽省主要的流行毒株。15株PRV分离株的gI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而gE、gC蛋白抗原表位区域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及抗原性发生改变。部分PRV分离株与邻近地区PRV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可能与频繁跨省调运生猪、跨区引种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99.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依靠GIS技术支撑,对三明市森林资源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森林资源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化指数较低,优势度指数较高,某些单个森林资源景观的破碎化指数增长快,这说明区域内存在有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整体森林资源景观较完整,但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大,系统的开放性越强,斑块越变越小,并呈直线化和直角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方法]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确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对来自楝科植物的135对SSR引物,在6个不同的红椿居群中进行扩增,筛出能有效扩增的引物并进一步筛选出适于红椿的高多态性引物。[结果](1)10μL基于荧光d UTP的SSR-PCR体系中包含:10×buffer 1.0μL,Taq酶(5 U·μL-1)0.1μL,Mg Cl2(25mmol·L-1)0.8μL,d NTP(200 mmol·L-1)0.025μL,荧光d UTP(1 nmol·μL-1)0.01μL,引物(10 mmol·L-1)0.8μL,DNA模板45 ng剩余用dd H2O补足;(2)筛选出29对能有效扩增的引物,复选后获得了12对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结论]建立了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为红椿的分子标记等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