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3篇
  50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施肥对藏北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藏北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高寒草地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草地地上生物量提高幅度为23.6%~199%,其中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有机肥(ONP)的地上生物量较高,分别是不施肥(CK)的2.99倍和2.11倍,而单施有机肥(O)虽然能够提高草地生产力,但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高寒草地施肥由于限制了一部分罕见杂类草物种的生长而降低了高寒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与CK相比,施氮磷有机肥(ONP)与单施有机肥(O)的物种数分别降低6.9%和10.3%(P0.05),而施氮磷肥(NP)的物种数则降低了20.7%(P0.05)。施肥后草地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降低趋势。其中施有机肥(O)与施氮磷有机肥(ONP)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CK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而施氮磷肥(NP)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CK相比则降低10.5%(P0.05)。综合分析,施氮磷有机肥(ONP)的方式不仅显著提高高寒草地的植物生产力,而且没有引起植物多样性的显著变化,为供试条件下实现藏北草地恢复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2.
不同氮源及秸秆添加对菜地土壤N_2O排放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饱和田间持水量WFPS(water-filled pore space)为75%、温度为25℃的条件下,用室内培养研究设施菜地土壤在不同氮肥种类(硝酸钙CN,碳酸氢铵AB,硫酸铵AS,尿素U,对照CK)和有无秸秆添加情况下N2O的排放特征。培养17天的结果表明,各种肥料类型中,对照和硝态氮肥处理最先出现N2O排放高峰,铵态氮肥处理出现较晚。无论有无秸秆,碳酸氢铵(AB)处理的累积排放量都最高,分别为4.206±0.899和2.159±0.256μg g-1干土,铵态氮肥处理N2O排放量明显高于硝态氮肥。添加秸秆后各处理N2O排放明显增加,比未施秸秆增加1倍多(CN处理除外)。不同处理(CK除外)的N2O累积排放量与时间的关系都可用y=aLn(x)+b表示(P<0.001)。实验还发现,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酸化,添加秸秆可改善土壤酸化现象。  相似文献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长期肥料监测站对不同施肥处理稻田中N2O排放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稻田中N2O排放季节变化具有一致的规律:生长中前期N2O排放量较小,晒田及之后排放量较大。各施肥处理N2O排放的差异早晚稻不同,早稻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PK处理排放量最大,为1.48kg.hm2;晚稻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NPKS处理排放量最大,为1.40kg.hm2;同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早稻NKM处理N2O排放大于NPKS处理,两者差异不显著,而晚稻NPKS处理N2O排放远大于NKM处理,二者差异显著(p<0.05)。稻田水分状况也影响N2O排放,淹水期N2O排放较少,落干期N2O排放较多。  相似文献   
44.
生物质炭添加对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中国农田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巨大挑战。为研究生物质炭农田施用的生态效应,探讨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开展了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连续两年野外观测。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当地农民习惯(CK,化肥,无稻草还田),3个不同用量生物质炭添加处理,即BC1(5 t/hm2)、BC2(10 t/hm2)和BC3(20 t/hm2),和2个稻草还田处理(直接还田和稻草+腐熟剂还田)。结果表明,相比当地农民习惯和稻草还田处理生物质炭添加有效抑制了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平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当量49.87%),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强作物的碳氮养分吸收能力,稳定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54%),降低了稻田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52.13%)。4个生长季平均而言,相比CK、RS和RI,生物质炭3个处理分别降低稻田100a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当量27.53%,58.65%和63.43%(P0.05),分别增产3.21%,5.11%和2.29%(P0.05),进而分别降低100a尺度上GHGI 30.57%,61.00%和64.82%(P0.05),综合而言,BC3具有较好的减排增产潜力。相关矩阵和主成分分析可视化表达了在生物炭添加影响下,稻田碳排放强度与水稻生长参数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生物质炭添加影响着水稻产量、收获指数、土壤有机质、总碳和植株吸氮量等环境变量的分布。通过多元决策回归树分析,发现可通过水稻收获指数(0.5)定量判别其碳排放强度。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田间管理,适量生物质炭回田(20 t/hm2)利用是增强土壤固碳、稳定水稻产量、降低稻田碳排放强度和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可行途径。该研究可为中国秸秆资源科学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45.
施钾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和钾、钙、镁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池栽土培试验研究了钾对不同生育期油菜干物质积累量和钾、钙、镁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 1)施钾明显提高油菜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 ,施钾处理的油菜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分别为不施钾处理的 1.3 5和 1.55倍。 ( 2 )施钾明显促进油菜对钾的吸收 ,同时促进其对钙和镁的吸收 ;施钾对油菜干物质积累量和钾含量影响的程度 ,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 ,对钙和镁含量影响的程度 ,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 ( 3 )施钾对油菜钾、钙和镁吸收量影响的程度 ,都表现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 ( 4 )油菜对钾、钙和镁的吸收总量中 ,地上部分平均分别占 92 %、97%和 94 %。  相似文献   
46.
控释肥和硝化抑制剂对华北春玉米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分析控释肥和硝化抑制剂处理下华北春玉米田土壤N_2O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N_2O排放和产量的影响,筛选既能增产又能减排的肥料管理措施,采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09—2012年连续4年对春玉米生长季内的N_2O排放进行监测,同时测定了相关环境变量和产量。试验共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尿素(U);硫包膜控释尿素(SCU);尿素加入占施氮量10%的双氰胺硝化抑制剂(UDD)。结果表明,SCU和UDD处理较尿素处理在4个生长季内均起到了减排和增产效果,其N_2O平均减排率分别为37.77%和33.39%,增产率分别为16.04%和6.35%。N_2O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湿度和土壤NH+4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NO-3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N_2O排放通量的较大值均分布在土壤湿度大于60%土壤含水孔隙率(Water-filled pore space,WFPS),5 cm土壤温度大于20℃的范围内。综上可知,长期施用硫包膜控释肥和添加双氰胺硝化抑制剂均能取得一定的减排和增产效果,可以作为春玉米种植中的优良施肥技术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7.
为了提高农田温室气体自动采样精度,该文比较了田间自动连续测定系统观测温室气体通量过程中实际管道直接采样与预抽真空采样的差异,结果表明:管道预抽真空采样能显著减少分析时的样品量,缩短采样时间和减小采集气样与源气样的差异,提高了采样的精度.因此,预抽真空采样能显著提高农田温室气体自动观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48.
调查表明,湖北省红薯施用化学氮(N)、磷(P2O5)肥分别平均为132.0kg/hm2和43.5kg/hm2,基本不施用化学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研究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可以促进红薯获取高产,氮磷钾肥施用比例(N:P2O5:K2O)以1:0.4~0.5:0.8~1.0为宜,其中氮肥(N)用量以150~225kg/hm2、钾肥(K2O)以120~225kg/hm2为好,氯化钾可以作为红薯钾肥来源,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合施用锌、钼等微量元素肥料.  相似文献   
49.
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估算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目的】长期大规模翻耕和秸秆燃烧造成土壤有机质(SOM)大量损失,使农田成为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然而,近年来,随着免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加上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应用,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有所回升,预计其将成为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本文通过分析各种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量,估算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量,为制定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清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著作等,构建农田管理情景,分析各管理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土壤有机碳变化量的数据。根据中国农作制的分区,估算各区域及水田、旱地农田管理下的碳汇量,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制定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农田仍为农田的层次(Tier)2方法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最后用Meta分析法估算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量。【结果】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的影响不同。各种措施表现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增碳作用最大,达到0.889 tC•ha-1•a-1;其次为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和免耕,分别为0.597、0.545、0.514 tC•ha-1•a-1;施化肥的作用最不明显,仅为0.129 tC•ha-1•a-1。这一结果明显高于IPCC Tier2方法估算的结果。研究还揭示,不同管理措施在不同区域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黄淮海区、长江上中游区和西南区增加量较大,东北区增加量较小,在施化肥条件下东北黑土SOC甚至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碳的年增长率和初始值之间呈很好的负相关,由此可得出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平衡值及固碳潜力。【结论】农田管理措施中,配施、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和免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壤SOC含量。其中,配施和秸秆还田的固碳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0.
华北春玉米田施用纳米增效氮肥的增产减排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箱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对生长季内华北平原春玉米田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尿素U、纳米增效碳铵NA、纳米增效尿素NU和不施肥CK)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以寻求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既增产又能减少N2O排放的施肥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N2O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全生育期U、NU、NA和CK处理区的N2O排放总量依次为1.17、0.78、0.70、0.18kgN·hm-2,NA和NU分别比U减少了40%和33%的N2O排放;而玉米产量依次为NU> NA>U>CK,与U相比,NU和NA分别显著高出11%和9%的玉米产量(P<0.05).可见,与施用尿素相比,在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的前提下,纳米增效氮肥具有明显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