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0篇
  28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海河流域1961~2010年干旱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海河流域内及其周边51个站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日数据,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方法揭示了流域50年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剖析干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再利用小波分析法研究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距平的周期变化规律,预测海河流域未来的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时间上,流域轻旱频率最高,年代际变化上总体趋向干旱化;空间上,东北部为轻旱频发区;西北部的中旱频率较高;重旱主要集中于张家口、忻州、邢台等周边地区;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代/年代际变化呈双降趋势,且后者减小速率相对较小,区域整体干旱化有减弱趋势。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距平的时间序列存在10年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预计到2017年间海河流域总体仍处于干旱化阶段。  相似文献   
32.
四平市条子河底泥中重金属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1987-1995年对对四平市条子河底泥和水质的同步监测,指出四平市条子河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较高,污染河段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比背景含量要高出1~3.97倍,年际变化出现波状起伏的特征。底泥的含量受到河流水质的酸(碱)特性和氧化特征的影响,同时受区域环境背景的影响和工业废物排放的影响。控制条子河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应采取化学和生态重建与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33.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土地退化、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等,应采取如下综合调控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通过合理耕作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养地培肥、增加土壤有机质,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依托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结合农业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问题;推广精准农业、减少面源污染,结合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和人工湿地建设,加大环境容量,解决水污染问题;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构建起生态要素多样化、结构相对稳定、功能相对完善的复合生态系统,以提高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34.
高温干旱双重胁迫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箱中,以豫豆19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干旱水平大豆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干旱胁迫条件下,大豆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高温干旱双重胁迫使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先下降后升高,胞间CO2含量先大幅度降低然后小幅回升.  相似文献   
35.
洮儿河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1986,1996,2000年洮儿河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湿地的数量消长、转化和湿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趋势以及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力因素,指出十几年来湿地景观数量、分布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湿地主体由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水文因素是湿地景观演变的直接驱动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不同强度和方式影响湿地的演化。  相似文献   
36.
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指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即维持河流水体生存所应具有的最小流量(水量)。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变形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临界流量。本文在建立基于河流形状的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选取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对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170m3/s,140m3/s,154m3/s,是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8.9%,7.4%,7.9%;3个控制断面在最小流量下的水面宽率分别为35.8%,20.6%,40%;平均水深分别为0.47m,0.87m,1.02m;流速分别为0.76m/s,0.40m/s,0.81m/s。由于国际上研究的河流集水面积远比黄河流域小得多,就最小生态流量与天然流量的比率来看,黄河流域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要较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低一些。  相似文献   
37.
怒江源区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建设区,识别其水循环演变机理及水源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同位素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利用2017年7月与8月那曲流域采集的降水、河水和湖水样品δD和δ18O的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夏季降水、河水和湖水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7月份降水与河水中δ18O的平均值均大于8月份,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季风影响8月份降水增多。夏季降水中δ18O和过量氘的纬度和高程效应不显著,降水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夏季河水中δ18O的纬度和高程效应均不显著。河水中过量氘与纬度和高程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且湖水对于过量氘的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沿途诸多支流汇入干流,从错那湖开始到下游,干流河水中同位素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8.
满洲里市环境中氟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洲里市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中氟含量已超过水质标准,土壤中的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分析氟环境表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氟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指出环境中氟化物的富集既有自然条件的控制,也有人类非理性的环境行为所致。并根据氟在环境中的 多转化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9.
大渡河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渡河流域是我国西南水电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靶区,也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采用分布式水分能量传输模型(WEP模型),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了大渡河流域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模型水平单元为5 km×5 km的网格,采用马赛克法对单元的内的土地利用及植被分异进行处理;在垂直方向上,该模型可有效模拟冠层截流、填洼产流、入渗、植被蒸腾、水面和裸地蒸发垂直水循环要素过程.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在校正和验证期模型模拟误差(泸定站)均小于5%,Nash效率均在0.8以上.该模型可为区域水资源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等提供直接支撑,可为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调度和西线工程的运行调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0.
辽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系统探讨了辽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针对水土流失、水污染加剧,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等环境问题,在分析流域降水量、地表径流时空演化基础上,探讨了辽河断流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