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化学杂交剂EXP对油菜的杀雄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化学杂交剂EXP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磺酰脲类化合物,作用靶标是植物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通过抑制酶活性,阻止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在甘蓝型油菜自交系82089抽薹15~20 cm高,最大花蕾长度1~2 mm时期,单株用药量12~15 mL,用0.05 μg/mL、0.25 μg/mL EXP溶液处理可分别诱发92%和97%不育率。而0.25 μg/mL浓度处理不育株的育性较为稳定,自交结实率为6.6%,可以作为最佳用药浓度的参考值。EXP透导的不育株叶色变浅、株高降低、花蕾密集、花期推迟、花瓣褪色、花药干瘪无花粉。检测结果表明,不育株花蕾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减少,处理雄蕊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活性降低,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同一时期用EXP处理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也可诱导雄性不育,但芥菜型油菜不育持续时段较短,白菜型油菜结实性不好,不宜用于生产杂交种。本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磺酰脲类ALS抑制剂种类非常多,有可能从中筛选到更高效、更持久的化学杂交剂。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授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内外传统和新型授粉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发展潜力进行全面评述,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中国杂交油菜生产的授粉控制系统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包括自交不亲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化学杀雄和双重雄性不育等途径。由于目前油菜生产水平提高,许多遗传改良的新种质要尽快投入应用,加之国外改良Ogu CMS和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研究的快速发展,虽然通过组合我国现有的不同授粉控制系统可以增强稳定性,对于促进杂交种生产具有一定潜力,但开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授粉控制系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油菜化学杀雄作用特征与机理,为新型化学杀雄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化学杀雄剂EXP诱导甘蓝型油菜品种秦油3号、L89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EXP处理后的油菜体内保护酶活性及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活性氧代谢出现了异常。同时,不同品种及器官对EXP处理的反应程度表现出较大差异。[结论]活性氧代谢失调与化学杀雄剂EXP诱导雄性败育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材料Shaan-GMS纯合两型系803AB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材料Shaan-GMS(Msmsii)与其恢复系96-803(msms II)进行杂交,F1自交,从育性分离的F2家系中选可育株自交得F3,从育性分离的F3家系中选不育株同临保系84004(msmsii)进行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在不育株测交F1为全不育的F3家系中,进行兄妹交,育成了纯合不育系803AB。  相似文献   
15.
发现和选育新型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有利于深入揭示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丰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笔者报道一种新发现的环境敏感雄性不育系373S的选育过程及其育性随温度、日长的变化基本规律。2002年在一个天然雄性不育群体后代中发现1株嵌合不育株,经过连续自交,育成环境敏感不育系373S。2004—2006年在陕西杨凌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进行了温度、光照脉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373S是主要对温度敏感的雄性不育系,低温可育而高温不育,开花前2 ̄9d的平均温度对育性影响显著,而日长对育性影响不明显,花蕾长度约2 ̄3mm是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用一系列品种与373S测交,F1均为100%可育,在F2代温敏不育株出现几率很高,可以达到7.1% ̄14.6%。进一步精确分析373S光温反应特征、改良其农艺及品质性状、寻找适宜制种生态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16.
2008-2009年冬春季在北方发生持续3个月严重干旱,利用此极端自然条件,对46个来自不同地域的油菜品种(系)的越冬存活率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灌水、覆土、覆膜农艺措施对提高存活率的效果。结果发现,大部分源自长江中上游的材料抗冻耐旱性较差,而来自长江下游的扬油4、宁油14、沪油15越冬存活率较高,来自黄淮区的冬性材料秦油1号、秦油3号、Q7、Q9抗性很好;欧洲强冬性油菜的越冬存活率普遍很高,国外的春油菜如Sapphire、Elect等,虽然和长江中上游品种一样具有冬季抽薹现象,但抗旱耐冻性较强;多次灌水、覆土均可以提高油菜存活率,但保墒保苗效果均不如植株覆膜。该调查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春油菜和冬油菜中都可筛选出耐冬季干旱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利用SSR标记研究甘蓝型油菜自育杂交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培育的品种及杂交组合)与其他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为种质创新、材料选择和育种设计提供参考。47对引物在62份样品中检测到50个多态性位点,23份自育杂交种及39份其他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中度丰富,自育杂交种等位变异数、基因型数、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及多态性信息含量等值相对较低;69%的杂交品种杂合率大于40%;发现其他主栽品种对自育杂交种有补充等位变异的位点10个、含重要高频率等位变异的位点14个。遗传相似系数(GS)分析表明自育杂交种内部总体为中高度相似性(0.7GS0.8),其他主栽品种内部及两组之间为中度相似性(0.6GS0.7)。主坐标分析和遗传分化系数显示两组间有明显遗传分化。系统聚类在GS值0.66处将全部样品主要分为两类,自育杂交种、黄淮区及长江中游区品种总数96%在第一类,第二类主要为长江上游区和下游区品种。自育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其与黄淮区和长江中游区品种遗传关系较近,与大部分长江上游区和下游区品种遗传关系较远;可利用遗传关系远的品种创制材料,用前述补充等位变异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高效拓宽现有育种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油3号是以细胞质不育系Z18A与恢复系YC4配制的半冬性"双低""三系"杂交甘蓝型油菜组合。2014、2015年参加国家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黄淮区),2年平均产量为3 499.20 kg/hm~2,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7.3%,产油量增加12.12%;稳产性好,20个试验点中17个点增产。2016年生产试验产量为3 481.9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居试验第1位。其20点次的平均生育期235.9 d,比对照早熟约1 d。芥酸含量为0.1%,硫苷含量为23.79μmol/g(饼粕),含油量为43.32%。在育种过程中突出了抗倒伏、灌浆快、早熟等目标,使得该品种具有春发快、花序长、角果粗长、籽粒大、花期集中、灌浆速度快、抗倒伏、早熟等优良特性,适于黄淮冬油菜区及近似气候条件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6个甘蓝型油菜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5个恢复系及不育系同恢复系按NC (6×5)设计配成的3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油菜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杂种产量优势、特殊配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23个RAPD引物在6个保持系和5个恢复系间共扩增出89条多态性条带,据此计算出亲本间的相似系数为0.2706~0.6164。聚类分析将参试的6个保持系和5个恢复系分为4组,第1组包括6个保持系和1个恢复系C5,第2组包括C1和C42个恢复系,第3组包括1个恢复系C2,第4组包括1个恢复系C3,亲本分组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关系不大;方差分析表明,组合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与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但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的相关关系都未达显著水平,表明不能根据亲本RAPD遗传距离的大小预测杂种产量及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植物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作用方式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植物为主要对象,系统评述了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在作用靶标、选择性机制、毒性机理及化学杀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ALS是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等多种除草剂的共同作用靶标,最新研究又发现苯磺隆、酰嘧磺隆等多种ALS抑制剂可作为敏感植物的化学杀雄剂。目前该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是ALS抑制剂的毒性机理,先后提出了支链氨基酸饥饿、核酸合成受阻、ALS底物积累、养分转运障碍、无氧呼吸等假说,但均未能被证实。借助高通量的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将能够更全面地揭示ALS抑制剂的生理生化效应,为研究其毒性机理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