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50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29篇
  30篇
综合类   313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50篇
园艺   4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771.
以先玉335、京科968、迪卡159和赤单228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有高中低3个密度处理,研究其对4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4个玉米品种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少的规律性变化,这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玉米果穗的形成和灌浆。玉米不同品种果穗生长情况均是前期较慢,后期呈现指数增长,增长迅速。从产量结果看:赤单228最佳种植密度为8.25株·hm-2,迪卡159在种植密度是8.25株·hm-2。而京科968和先玉335产量在7.5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72.
<正>由农业机械杂志社承办,欧洲最大的全产业链果蔬展"Macfurt 2017"中国新闻发布会于2017年1月13日在北京意大利中心举行,现场进出囗水果贸易商、果蔬种植大户、果蔬机械使用推广负责部门以及国内外行业媒体约1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Macfrut是国际级果蔬展会,至今已举办34届。展会由切塞纳展览中心组织,将于2017年5月10—12日在意大利里米尼举  相似文献   
773.
以辣木、猕猴桃和紫菜为主要原料,对辣木果蔬薄片生产中的几个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包括烫漂方法、调味料的配比、增稠剂的选择、干燥方法等4个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结果表明,用90℃热水对复合蔬菜热烫30 s时,其VC、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0.123 g/100 g、2.40%;复合辣木果蔬泥的最佳调味配方为:以浓缩后复合果蔬质量计100%,食盐添加量1.1%、味精添加量0.9%、白砂糖添加量1.5%,五香粉添加量0.9%,该配方下制得的复合辣木果蔬泥调味感官品质评分为14.5分;复合增稠剂的最佳配方为:CMC-Na添加量0.18%,黄原胶添加量0.19%,海藻酸钠添加量0.18%,在此条件下复合辣木果蔬泥的感官品质评分为96.1分。采用80℃热风干燥1.5 h,再用中档火力的微波炉干燥3 min进行联合干燥,此时得到的复合辣木果蔬薄片的VC含量损失较小,含水率适中,产品酥脆可口,感官品质评分为84.1分。  相似文献   
774.
该文对2022年国内外蜂毒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对公开发表的131篇中英文研究性论文的地域分布和研究领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述,并重点介绍了蜂毒在质量控制、生物学活性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775.
为建立一种既有效又简便的猪瘟活疫苗(CSF)和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FMD O-A)联合免疫方法,达到“一针多防”的目的,通过动物免疫试验,评价了CSF和FMD O-A联合免疫的可行性。采用左、右各一针同步2点接种试验猪群(联合免疫),以2种疫苗分别单独免疫的猪群为对照,在免疫前0 d、免疫后14、40、60和90 d采集血清检测2种疫苗对应的抗体。经统计学分析发现,2种疫苗的联合免疫不影响其抗体的产生,并且能够保持抗体在猪群个体间的稳定分布。  相似文献   
776.
目的 明确Bt棉叶片Cry1Ac毒蛋白含量对昼夜变温下高温干旱胁迫响应及其生理机制,为生产中Bt棉抗虫性的安全稳定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9—2020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以常规种泗抗1号(SK-1)和杂交种泗抗3号(SK-3)为材料,以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为因子,温度分别设为34℃(白天,7:00—19:00)/28℃(夜间,19:00—7:00)(A1)、38℃/28℃(A2);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B1)和60%(B2),并以32℃/28℃、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5%为对照(CK)。各处理分别持续4、7、10 d(DAS)。结果 不同处理导致叶片中Cry1Ac毒蛋白含量降低,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增加。处理间相比,A1B2处理下降幅度最少,7 DAS后开始显著低于CK;A1B1处理下降幅度其次,4 DAS后显著低于CK;A2B1、A2B2处理在4 DAS显著下降。可溶性蛋白(SP)含量、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酰胺合成酶(GS)、游离氨基酸(aa)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等活性变化趋势与毒蛋白一致,且呈极显著正相关,而Bt基因表达量、单宁含量、蛋白酶、肽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筛选出NR、GPT、GS等3个关键指标可反映Bt棉Cry1Ac毒蛋白含量高低,且三者对Cry1Ac毒蛋白含量有较大的正效应。结论 昼夜变温下高温和干旱互作导致Bt棉Cry1Ac毒蛋白含量降低,且随持续期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其中34℃/28℃和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60%胁迫7—10 d内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与昼夜持续高温相比,昼夜变温的高温胁迫下Cry1Ac毒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减小和时期明显推迟。NR、GPT、GS是决定Cry1Ac毒蛋白含量高低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777.
为探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glaucum×purpureum)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杂交狼尾草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组(CK组,无添加)、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组(LP组,1×106 cfu·g-1 FW)、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组(LB组,1×106 cfu·g-1FW)、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组(LPLB组,5×105 cfu·g-1 FW LP+5×105 cfu·g-1 FW LB),厌氧发酵60天(d)后,测定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各处理组粗蛋白(CP)、乳酸(LA)和乙酸(AA)含量显著增加(P<0.05),pH值和丁酸(BA)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有氧暴露阶段,各处理组乳酸(LA)含量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778.
将单一性别、混合性别旋毛虫肌幼虫分别灌胃感染小鼠,新生旋毛虫幼虫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并以未感染小鼠作对照,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IL-2、IFN-γ、IL-4、IL-10、TGF-β的血清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前7 d,混合性别感染组IL-2含量降低,IL-10、TGF-β、IFN-γ含量升高,而IL-4含量无明显变化;感染后7~35 d,混合性别感染组小鼠的5种细胞因子含量均升高。与混合性别感染组相比,感染后前7 d,单一性别感染组小鼠IFN-γ和TGF-β含量较高,IL-2含量较低;在感染后7~35 d, 5种细胞因子含量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前7 d,新生幼虫尾静脉注射感染组小鼠的IL-2、IFN-γ、IL-10、TGF-β含量升高,而IL-4含量无明显变化;感染后7~28 d,各细胞因子含量均显著性升高。与混合性别感染组相比,在模拟的对应时间点,新生幼虫感染组5种细胞因子变化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旋毛虫单一性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在观察期间有较大差异,而新生幼虫感染和混合性别感染在对应时间点细胞因子变化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单一性别感染和混...  相似文献   
779.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这在资源依托型特色村表现更为突出。以祁杨村为例,在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基于该村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发掘该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祁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通过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吸引物、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等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780.
丹参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丹参的种质资源也急需有新的提高,转基因技术作为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的重要手段在丰富和优化丹参种质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农杆菌介导法来转入外源基因以及探求丹参有效成分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功能,以期获得高产、高抗丹参植株的方法已较为成熟,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不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本文就丹参遗传转化体系构建的转化原理、影响因素和研究现状三方面作出详细综述,为今后丹参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