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1篇
  8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探讨复合型作物生长营养调理剂LYR-2浸种对大豆苗期子叶氮代谢的影响,在沙培条件下,以LYR-2浸种为处理,清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浓度LYR-2对大豆子叶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态氮含量、蛋白水解酶活性等的影响,分析了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LYR-2浸种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其中T2作用效果较好,T1次之;LYR-2浸种对促进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作用效果较好的为T3。LYR-2浸种促进了硝态氮的含量,其影响效果表现为T2T3T1CK。LYR-2浸种对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T2T1T3CK。综合分析表明:复合型作物生长营养调理剂LYR-2浸种能够提高子叶的生理活性,促进子叶的氮代谢,利于幼苗的健壮生长,总体看来调控效果较好的为T2。  相似文献   
102.
脱落酸、多胺和乙烯是三种逆境激素,本文就这三种激素在逆境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简要的综述,为化控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带状复合种植和清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差异,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清种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清种玉米相比,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带状复合种植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2015年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略小于清种玉米,但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均大于清种玉米,有利于玉米籽粒内含物质的积累,而2016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大于清种玉米;(2)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除叶绿素含量略小外,清种大豆的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大于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均大于清种大豆,且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3)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穗粒数、穗重、籽粒重,虽产量较清种略有降低,但总经济效益高于清种;(4)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较清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所降低,且产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经济效益高于清种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且对于增加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为合理利用大豆种质资源,选取适合在雷州半岛种植的大豆品系,本研究对42份大豆种质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和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茎节数和结荚节数变异系数最小;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3.403%,主要反映了产量性状因子、株型因子和粒重因子等主要特征特性。根据农艺性状相似度将42份种质材料分为3个类群,每个类群又分为2个亚群,其中隆昌大黑豆和本地黄豆表现最好,适宜在雷州半岛种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连续旋耕下深耕对不同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寒地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8—2019年以绥粳18、垦稻12和三江6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前茬连续2年旋耕基础上,设置深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及花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 年份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耕作方式对寒地优质粳稻生长发育、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深耕显著增加了每平方米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剑叶展开时间晚且持续时间长,抽穗晚但持续时间无变化;增加了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其中齐穗期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分别增加8.34%和5.36%;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增幅分别为13.19%、6.70%和9.1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齐穗期与成熟期叶面指数,延长了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增加了群体生长速率;促进了主茎倒3、4节位的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增加了株高和穗长;每穗粒数和粒重分别增加7.05%和3.37%,收获指数增加1.90%,实现产量平均增幅12.78%。同一耕作方式条件下,在茎蘖数、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能力、产量及其构成上均以垦稻12表现最佳,绥粳18次之;而三江6花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每穗粒数和粒重虽然较高,但并不能弥补其干物质转运能力、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低的不足。在互作效应上,深耕×垦稻12处理表现出较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及转运能力强,粒叶比和群体生长速率高,千粒重与收获指数高,增产9.15%—27.47%。【结论】 在连续旋耕稻田上搭配一次深耕的耕作方式是利于提高本区域优质粳稻产量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06.
化控种剂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站研究了化控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化控种衣剂与对照相比,在生育前期,化控种衣剂处理的叶绿素含量略低;生育中后期,尤其是荚期和鼓粒期叶绿素含量明显:而趋于成熟期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处理比对照平均增产13.9%。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主要叶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分别测定了在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3项主要叶部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3种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的中部、中上部节位的叶干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期与R5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在R5期,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 b)的含量与产量达到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8.
通过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措施的试验,结果表明: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能力,随着播期的延迟。紫花苜蓿的越冬率明显降低:紫花苜蓿的越冬能力受其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基因型间紫花苜蓿的越冬率存在差异;覆土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  相似文献   
109.
110.
以垦农4号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2-N,N-二乙胺基乙基已酸酯)和S3307(烯效唑)对大豆进行浸种处理,研究了2种调节剂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大豆根系特性及根系同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D50和S0.4提高了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硝态氮含量,有效的提高了根建成前期的根系活力,而D50和S0.1提高了后期的根系活力.D25和S0.4明显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可见D50和S0.4处理浸种效果最佳,有效地提高了根系活力,增加了根系同化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