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1篇
  8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1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站研究了化控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化控种衣剂与对照相比,在生育前期,化控种衣剂处理的叶绿素含量略低;生育中后期,尤其是荚期和鼓粒期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而趋于成熟期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处理比对照平均增产13.9%。  相似文献   
42.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是植物生理学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分析了传统植物生理学实验的不足,阐述了植物生理学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概念、特点及开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开设植物生理学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3.
为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碳代谢的影响。以大豆嫩丰18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结果表明,两处理在喷药后35~56 d增加了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药后7 d、21 d、35 d、42 d和56 d增加了叶片中蔗糖含量,在喷药后7 d、21 d、28 d、42 d和56 d提高了叶片中淀粉含量,其中S3307处理调控效果较好;在喷药后35 d两处理降低了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其中S3307处理在喷药后42~49 d提高了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DTA-6处理在喷药后42~49 d降低了籽粒中淀粉含量。两处理均能够获得协调的源库关系,增加了籽粒库容量,并最终提高了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44.
苜蓿与草木樨种子生物学特征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种子为试验材料,采取解剖、精密电子天平称重、显微数码照相、游标卡尺测量、紫外灯光下检测、咀嚼品评等试验方法,研究了苜蓿和草木樨种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结果表明:苜蓿种子较草木樨种子的颗粒稍大、颜色稍深,气味特别;同等条件充分吸胀后苜蓿种子较草木樨种子质地更坚硬;苜蓿种子多呈肾形,草木樨种子多呈倒卵形;苜...  相似文献   
45.
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品种、3个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单株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单株粒重极显著受品种和密度影响,密度和叶面调控技术的互作也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促进型调节剂结合叶面肥的供应可极显著提高单株产量。叶面调控效果在不同品种、不同...  相似文献   
46.
SODM、DTA-6和Cc对大豆生育中后期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垦农4号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SOD模拟物(SODM)、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氯化胆碱(Cc),研究其对大豆生育中后期功能叶片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后5~20 d,SODM、DTA-6、Cc处理提高了叶片的Chla、Chlb及Chl(a+b)含量,降低了Chla/Chlb比值,其中SODM调控效果最佳.SODM、DTA-6提高了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SODM、DTA-6、Cc处理在多数测定时期内均提高了叶片SOD和POD活性,其中DTA-6对SOD活性的调控作用最强,SODM次之;SODM对POD活性调控效果最佳,DTA-6次之.同时,DTA-6和SODM提高了叶片CAT活性,减缓了MDA含量的升高,而Cc对上述多项指标的调控作用均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叶面喷施DTA-6和SODM,调节了大豆生育后期功能叶片的生理代谢水平,延缓了大豆植株的衰老进程,提高了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化控技术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鼓粒期至成熟期叶片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调节剂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 ~ 201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林甸试验基地,进行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2-N, N-二乙氨基乙醇酯(DTA-6)田间试验。试验于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1次,设3个处理: 1)CK,喷施清水; 2)喷施DTA-6,浓度60 mg/L; 3)喷施S3307,浓度50 mg/L。大豆盛荚期(R4期),用叶绿素仪测定大豆倒3叶和倒9叶的叶绿素值;大豆鼓粒始期(R5期)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 d 取样一次,共取样7次,测定叶片中的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和淀粉酶总活性。大豆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22 d,调节剂极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不同部位,尤其是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3307和DTA-6处理的倒3叶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9.32%、 7.02%,倒9叶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11.12%、 10.38%,各处理倒3叶和倒9叶的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正相关。DTA-6和S3307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40、 45和50 d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CK;DTA-6和S3307处理的蔗糖含量分别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40~50 d和35~50 d达到了最大增加量,S3307对蔗糖积累的作用效果较好;DTA-6和S3307处理在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50、55和60 d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均高于CK;不同调节剂处理对淀粉酶总活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后第45 d时,调节剂作用的淀粉酶总活性达到最大值,各处理淀粉酶活性的高低顺序为S3307、 DTA-6>CK均与CK处理差异显著。不同调节剂处理均增加了单株荚数、粒数、粒重,S3307处理的单株荚数和粒数与CK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DTA-6处理的各产量因素与CK相比,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013年S3307和DTA-6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增加20.74%和14.96%;2014年S3307和DTA-6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显著增加19.33%和14.13%。【结论】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S3307和DTA-6均显著增强了大豆叶片的生理代谢。尤其在喷施调节剂后50 d,此时恰处于籽粒灌浆期,S3307和DTA-6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CK。两调节剂均显著促进了生育后期大豆叶片的生理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进而提高了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48.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PGRs)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SN28)、垦丰16 (KF16)和合丰50 (HF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 (±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能够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烯效唑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盆栽的方式,以野生稻长毛谷和常规稻9311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20 mg·L-1烯效唑对2个不同水稻品种生长表型、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降低了2个水稻品种的株高生长率,维持了长毛谷较稳定的叶面积生长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根长和根平均直径,显著增加了幼苗的生物量,提高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此外,烯效唑处理还显著提高了2个品种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及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等,增强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上,叶面喷施20 mg·L-1烯效唑能有效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并改善其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50.
盐胁迫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普遍的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通过化控技术提高其耐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NaCl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氯化血红素(hemin)缓解NaCl胁迫调控机制,以黄华占和湘两优900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水稻三叶一心期叶面喷施5μmol/L hemin,48 h进行50 mmol/L NaCl胁迫处理。每品种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1)CK:0 mmol/L NaCl+喷施蒸馏水;(2)S处理:50 mmol/L NaCl+喷施蒸馏水;(3)SH处理:50 mmol/L NaCl+5μmol/L hemin;NaCl处理后3、6、9、12 d进行取样,测定水稻幼苗生长参数、气体交换参数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的幼苗生长受阻,光合速率下降、活性氧激增。抗氧化酶活性在胁迫前期与CK相比显著增加,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酶活性较CK显著下降。其中,NaCl胁迫对黄华占的抑制作用强于湘两优900。叶面喷施hemin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株高、茎基宽、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增强水稻叶片SPAD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