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代动物园的设计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展示,更注重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内容。为此,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通过野外收集适宜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栖息生境中的生态因子,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对海南坡鹿展区进行模拟生境改造。模拟生境展区计划占地6.67 hm2,设计理念兼顾坡鹿的保护和沉浸式观赏体验,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功能区营造、边界设计和科普教育。依据功能不同将展区分为3个部分,即野化放归区、游客观赏区和饲养管理区,不同的功能分区在植物配置、丰容物配置和观赏方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增加环境的利用能力和游览的观赏性。边界设计采用自然隔障,营造沉浸式观赏体验。科普教育采用多种互动模式增加游客与坡鹿的接触机会,通过对坡鹿的了解,提高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32.
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是我国近年来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实现节粮型畜牧业的有效步骤。秸秆、牧草等物料容重小、松散,运输、贮存都有一定困难,必须压缩成具有一定规格的高密度饲料块,节省贮存空间,畜牧生产的客观实际对秸秆等粗饲料的成形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33.
为探明纳米钼和离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钼和离子钼在0、180、225、270和315 kg N hm-2条件下对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钼和离子钼的施用均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钼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积累量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施用纳米钼能够改善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形成,提高抽穗后剑叶SPAD值、光合势和净光合速率,有效促进了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及在籽粒中的积累,最终实现促进水稻增产的目的。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离子钼和纳米钼的施用均提高了水稻各器官的氮浓度和氮积累量,并促进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4.
氮素穗肥用量和结实期遮光可通过影响叶片光合和植株氮营养状况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能力产生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稻米品质。为探明氮素穗肥用量与结实期遮光复合作用对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以生育期相近的常规粳稻淮稻5号、南粳9108和扬农香28为材料,设置40.5 kg hm–2 (N1)、81.0 kg hm–2 (N2)、121.5 kg hm–2 (N3)3个氮素穗肥用量处理,并于抽穗至成熟期采用人工遮阴方式控制水稻冠层光照,包括100%自然光照(S0)和50%自然光照(S50)处理,研究了结实期不同光氮处理组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S0条件下随氮素穗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S50条件下呈下降趋势,其中S0N2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加工品质较好;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S50N3> S50N2> S50N1> S0N3> S0N2> S0N1的趋势,且穗肥氮素用量的增加和结实期遮光对稻米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累加作用。穗肥氮素用量增加和结实期遮光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提高蛋白质含量,其中谷蛋...  相似文献   
35.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但近十年间果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长期在5%以下,出口水平低下。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有60%以上的水果出口企业遭遇绿色贸易壁垒。专家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果品出口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6.
白垩病(Chalk-brood)又名“石灰子病”、“石灰质病”等,是当前养蜂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一种顽固性真菌传染病,1913年Maassen在德国首次发现.该病自1991年以来在我国暴发流行,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也易造成该病发生,甚者有的蜂群春繁就开始发病,有的蜂场整个夏季都有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37.
CBM-CFS3模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可模拟不同尺度、不同干扰或经营措施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变化,满足IPCC温室气体最高层次计量方法的要求,是IPCC推荐使用的碳计量模型。该模型的应用将会对我国森林碳储量估算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文中主要介绍CBM-CFS3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原理、运行和数据结构以及模型目前的应用研究情况,评价了当前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8.
目前,我国大蒜机械化种植发展缓慢,大蒜种植大部分为人工栽植,为了提高大蒜种植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结合我国大蒜栽植的农艺要求,以及大蒜机械化种植的必要性,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大蒜种植机。重点阐述了大蒜种植机的主体结构与整机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核心部件的设计,并针对种植机关键机构的结构及其原理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9.
中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总收获面积和产量以及多种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中国并非水果贸易强国。近日农业部相关司局和浙江省农业厅在杭州举办“2008年全国名优果品交易博览会”,与会专家纷纷指出我国水果业需在种植加工两方面加快结构调整以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40.
【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引起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评估未来县域尺度碳排放空间格局对于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5—2020年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数据及CLUE-S模型预测2025—2030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收支时空动态。【结果】2005—2030年渝北区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4.57×10~4hm~2,林地面积呈现"增加-减少"反复波动的趋势,面积净增长2 293.8 hm~2;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增加;建设用地扩张最明显,面积增长3.32×10~4hm~2,整体扩张强度为0.92%。人类活动影响指数(HAI)呈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其值在2020年最低(0.49),并在2030年最高(0.54)。渝北区耕地的碳汇功能和建设用地能源消费分别是该区碳吸收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渝北区碳吸收随耕地面积减少而逐渐降低,2005—2030年碳吸收由2.17×10~5t逐渐降低为1.43×10~5t,而碳排放却由2.07×10~5t逐渐增加到1.02×10~6t,导致渝北区净碳排放量由-1.01×10~4t增长为8.79×10~5t。渝北区地均碳吸收值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及该区北部平行岭谷的丘陵地带较高;地均碳排放值在西南部平坦丘陵地带较高,并随建设用地的扩张向北沿平行岭谷蔓延。【结论】基于CLUE-S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从而获得未来县域碳收支空间格局的方法是可行的。现有产业结构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保证县域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