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森林火灾防控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世界森林火灾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暖与林火频发之间的密切关系;基于全球变暖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深化林火发生机理研究、大力开展森林防火技术培训、加强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注重扑火安全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气候变化下的森林火灾防控策略,对于指导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控森林火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土壤呼吸组分区分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叙述了土壤呼吸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土壤呼吸测定方法,并对土壤呼吸组分区分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和评述,最后提出土壤呼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23.
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海拔梯度作为一维资源轴,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在整个资源位中占绝对优势;川滇高山栎、平枝栒子、臡妨⒏仕嗳鹣憔哂薪洗蟮纳豢矶龋?Bsw(Levins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5949,0.4524,0.5511和0.4516,其Ba(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9560,0.5703,0.7834和0.5711;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变异系数呈典型负相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2个种的相似性比例值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小的2个种间也能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比例;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为0~0.7,以0.4~0.6最多,共占全部种对的36.37%;具有生态位重叠的种对数共有112对,占总对数的84.85%,有39对的重叠值0.2,约占29.55%;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之间一般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与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也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而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一般不会与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产生较大的重叠值;大于0.08的Lih(物种i与物种h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Lhi(物种h与物种i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重叠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74%和65.16%,表明各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为明显,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4.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红椎(Castnopsis hystrix)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体内碳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氮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则较为密切,表现为幼嫩器官中的氮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而老化器官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氮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并且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236.22、267.84、200.57 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12.38、10.59 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42.57%、36.31%和40.28%,0-100 cm土壤碳储量分别占55.77%、62.52%和57.83%;氮储量则是土壤占绝对优势,分别为92.00%、93.72%和95.53%.说明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且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25.
通过污染区实地测定和实验室的控制试验相结合,先后对(?)阳地区常见的几十种绿化树木叶片 pH 值及与其有关的生理性状—pH 值、等电点及酸碱缓冲量,进行了大样本的多次重复测定,并对部分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叶片的 pH 值高、对 SC_2污染抗性强。阔叶树由于比针叶树具有较高的 pH 值,而表现较强的抗性。SO_2胁迫后的叶片 pH 值变幅小,抗性强。叶片 pH 值与吸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在一定的 pH 值范围内.酸碱缓冲容量较大的有增强抗性的作用。叶片 pH 值与等电点的差值与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6.
农田施用沼肥对降低辽东水源基地环境污染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沼肥和化肥的对比试验,研究农田施用沼肥对玉米产量及农田径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沼渣施底肥、沼液追肥,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施用沼肥比施用化肥的增产7.6%~10.3%。农田施用沼肥比施用化肥减少土壤总磷、总氮及硝酸盐氮随地表径流和侧渗迁移,改善了入库水的水质:追肥处理后,施用沼肥的处理地表径流水中总磷的浓度仅为0.38mg·L^-1,是同期同质化肥处理的84%;总氮浓度仅为6.3mg·L^-1,同期同质化肥处理的76%;硝酸盐氮浓度仅为3mg·L^-1,是同期同质化肥处理的71%。沼气生态工程改变了水源林区居民传统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山林植被,改善了辽宁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7.
在甘肃省民勤绿洲选择典型的绿洲农田。流沙过渡带,研究了2种主要群落类型红柳群落和白刺群落的建群物种红柳(Tamarix ledeb)和白刺(Nitraia tongutorum)的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特征,并比较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虽然2种植物单位叶片干重的净光合速率相似,但是红柳植株和以它为建群种的红柳群落比白刺植株和白刺群落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因而也具有更大的碳素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在红柳群落到白刺群落直至流沙的荒漠化演替过程中,群落及整个区域的碳素循环和养分周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循环强度和时空变异程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8.
以番茄根围土壤为试材,采用在种植诱集蔬菜(白菜)后的土壤和用杀线虫剂处理土壤种植番茄,来研究番茄生长期间根围土壤不同土层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根结线虫J2种群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诱集蔬菜明显降低0~10cm土层J2种群数量,施药处理能降低10~30cm土层J2种群数量,而施药处理和诱集蔬菜处理对30~40cm土层J2种群数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个研究区及草甸、草原和荒漠SOS的线性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OS与季前(5月—上一年11月)温度和季前降水的关系,并分析SOS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模式。[结果]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以0.14 d·a~(-1)的速率显著提前。空间上,68%的地区呈提前趋势,32%的地区呈延迟趋势。SOS与不同季前时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与季前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显著。SOS分别与季前40 d平均温度和季前200 d降水的相关性最大。1982—2015年,季前(40 d)平均温度上升1℃,SOS显著提前1.31 d;季前(200 d)降水增加10 mm,SOS提前0.44 d。空间上,长期平均季前(200 d)降水增加10 mm,SOS温度敏感性增加0.093 d·℃~(-1),SOS降水敏感性降低0.019 d·10 mm~(-1)。[结论]过去34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表现提前趋势。季前平均温度是控制SOS变化的主要因子。季前平均温度升高和季前降水增加会导致SOS提前。季前降水决定SOS温度敏感性和SOS降水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季前降水越多的地区,SOS对季前平均温度越敏感;季前降水越少的地区,SOS对季前降水越敏感。  相似文献   
30.
<正>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近几年,群众造林面积每年为二、三百万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上报数字实不实?造林成活率如何?造林经营方式、经费来源渠道、造林的树种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展趋势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