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肉兔放养过程中兔场选择、兔舍建造、饲养方法、管理事项、疫病防治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加以论述,说明肉兔放养是典型的节粮型养殖业,也是山区农民朋友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一项养殖业。  相似文献   
32.
当前,由于各级政府对畜牧业发展非常重视,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项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各项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已成为农业增收、牧业增效、促进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3.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 ,果实空间分布、果实数量、果实重量、结籽率、花果转移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为 4a。果实的空间分布为树冠上部 >中部 >下部 ,上、中部显著高于下部。平均单株果实的数量分布随年龄变化曲线呈山峰型。在 4~ 1 8a范围内 ,随着年龄增大 ,结实量增加 ,到 1 8a以后 ,随着年龄增加 ,结实量逐渐减少 ,1 3~ 2 7a为结实高峰期。果实重量随年龄变化趋势与果实数量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自然状态下 ,四合木结籽率为 1 2 6%~ 2 80 % ,花果转移率为 5 4 3 9%~ 71 43 % ,结籽率、花果转移率与年龄的关系呈双峰型。结籽率低的主要原因为 :( 1 )传粉过程受到障碍 ,即传粉媒介 (昆虫 )的访花频率极低 ,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到限制。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2 )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从而使胚珠不能正常发育。这是导致结籽率低的外因。  相似文献   
34.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 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 3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 9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 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  相似文献   
35.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 100~3 600 m 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 和50 年) 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67 种,隶属于44 科117 属;次生林物种种类差别不大,但优势种重要值随森林恢复不断发生变化,20、30、40和50年生次生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红桦,而160~200 年生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优势种为岷江冷杉;随着森林的恢复,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30~40 年之间物种丰富度上升最快,到原始暗针叶老龄林时显著下降,不同生长型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在40 年生次生林最大,箭竹红桦林40 年后均匀度指数相对稳定,藓类红桦林在50 年时有所下降,到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略有增大,乔木与灌木层以及乔木与草本层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而灌木与草本层间差异不显著;Shannon 指数随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箭竹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50 年生的林分中,为3.796 7, 藓类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30 年生的林分中,为3.654 3, 原始暗针叶老龄林Shannon 指数大小介于次生林之间;群落优势度指数先是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乔木层与群落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的幅度较大,藓类红桦林比箭竹红桦林乔木层优势度提前20 年降低到最小值;除优势度指数以外,其他指数在不同恢复系列间差异显著,而在2 种次生林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大,次生林与原始暗针叶老龄林间的Bray-Curtis 指数也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理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  相似文献   
37.
卧龙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2003年7月-2005年6月 2个水文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卧龙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 9.443δ18O 28.658(r = 0.943, n=74,p<0.05);实测雪水δD-δ18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D=9.376δ18O 33.245(r = 0.959,n=31,p<0.05);与全球降水线方程δD=8δ18O 10比较偏离较大.实测夏季(6-9月)降水δD-δ18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D=8.165δ18O 9.480(r = 0.961, n=29,p<0.05),卧龙地区夏季实测降水线与全球降水线吻合,揭示了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对全年氘过量值(d)及夏季(丰水季)和冬季(枯水季)年氘过量值(d)及降水线特征研究表明,卧龙地区冬季降水主要来源于大陆性气团,即卧龙地区内部局部水汽蒸发所产生;夏季降水主要来源海洋性气团,并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事件中出现一些极低的d值,主要是受到了大陆性冷气团的袭击和季风的影响.卧龙地区夏季(丰水季)降水中δ18O的降水量效应明显,且季风气候抑制和掩盖了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38.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本文对广西英罗港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主要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及盐分含量为 :木榄群落 >红海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群落 ;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 4种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为红海榄群落 >木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壤群落 ,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 ;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剖面深度而降低 ,过氧化氢酶则呈相反趋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 ,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 ,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9.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获法和相对生长法对田林县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分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0.4年生林分生物量为6.18 t/hm2,2.4年生林分为32.09 t/hm2,4.4年生林分为80.59 t/hm2;不同年龄林分的净生产量分别是14.82 t/(hm2.a)(0.4年)、13.02 t/(hm2.a)(2.4年)和19.90 t/(hm2.a)(4.4年);不同林分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在林分生长初期,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高,干材比例较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叶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0.4年生林分为枝(37.54%)>叶(31.38%)>干材(14.77%)>根系(11.69%)>皮(4.62%),2.4年生林分为干材(50.83%)>根(18.43%)>枝(12.32%)>皮(10.22%)>叶(8.20%),4.4年生林分为干材(47.29%)>枝(18.42%)>根(14.73%)>叶(10.80%)>皮(8.75%);造林后第2年林分的平均枯梢率为84.62%,第3年为63.46%,枯长率分别为21.64%和27.15%.田林县尾叶桉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但林木干材比例偏低、枝和叶比例偏高以及枯梢严重等影响着林分的生长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40.
保护植物润楠资源现状及分类学地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润楠(Machilus nanmu)是我国西南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四川、云南和重庆,是优良的楠木树种,人为破坏严重,资源稀缺。长期以来,润楠拉丁学名混乱,澄清其拉丁学名,有利于司法办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