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林业   16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运用TDP液流计对湿地松树干液流密度进行长期连续测定,并用传感器同步记录环境因子的变化。湿地松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很好地拟合。对湿地松生长旺季、非生长旺季以及全年液流观测结果与边材面积进行回归分析,日累计液流量与边材面积间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所有方程的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单位边材面积日累计液流量与冠层温度、冠层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建立了单位边材面积日累计液流量与冠层温度、冠层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各变量相关程度大小顺序为光合有效辐射〉冠层相对湿度〉冠层温度。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偃松单木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采用嵌套回归法对偃松伐倒木进行调查,用异速生长方程建立各组分的独立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相容性处理。结果表明:偃松单木各组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显著,决定系数均大于0.80。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Mi Seq250获得蕨类植物芒萁的孢子体转录组数据,以期为芒萁的生长、发育、代谢调控、微进化机制分析等提供重要的分子信息。[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获得的大量单基因簇(Unigene)进行基因功能注释、代谢途径及微卫星分析等。[结果]本研究共获得18 463 296条序列读取片段(reads),总碱基数为4.62Gbp序列信息,经序列组装最终得到63 169个Unigene,平均单条Unigene长度为863 bp,N50为1 587 bp,其中分布在200 500 bp长度区间Unigene占总数的55.4%。数据库中的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26 826个Unigene与其他物种的已知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芒萁转录组中的Unigene根据GO功能大致可分为细胞组成、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3大类47个分支,其中有大量的Unigene与细胞进程、绑定活性、代谢过程和催化活性相关。将Unigene与C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功能大致可分为26类。以KEGG数据库作为参考,依据代谢途径可将Unigene定位到257个代谢途径分支。此外,利用MISA软件检索2 6碱基微卫星,共找到13 286个SSR。在不同长度微卫星中,三核苷重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0.41%。在各重复基序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AG/CT(14.45%)与AAG/CTT(12.39%)。利用重复基序开发的多态性SSR标记,可应用于芒萁不同个体的基因型分型鉴定。[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高质量的芒萁转录组数据库,揭示了芒萁孢子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表达基因的功能总体特征,可为芒萁进一步的功能基因挖掘和分子标记规模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4.
千烟洲试验站几种常见灌木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量地径、株高和冠幅3个测树因子以及枝、叶、根的干重,利用SPSS的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线性模型、相对生长模型、对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4种模型共22个方程,分析了盐肤木、白檀、满树星、长叶冻绿4种灌木的生物量模型,认为:地径、树高和冠幅可作为很好的测树因子来估测灌木生物量,其中以地径作为单一因子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25.
江西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土壤在20 cm和100 cm深度的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04×106t和1 025.73×106t;2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9~10.92 kg/m2,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2.71~35.61 kg/m2;100 cm深度的土壤和区域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为0.3~3.57和0.96~1.03,与气候、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江西千烟洲湿地松生长旺季树干液流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对湿地松树干液流密度进行长期连续测定,并对其周围多个环境因子进行同步测定.样木解析结果表明:处于低龄期的湿地松,整个木质部都可看作边材,边材面积和胸径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很好地拟合.液流速率平均值、最大值均与胸径呈幂函数关系,相关关系的判定系数在0.99以上.湿地松生长旺季不同月份晴天液流密度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液流启动、到达峰值的时间以及开始升高、开始下降的时间间隔存在差异.湿地松各月液流密度日均值总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即6月份最高,其次为7月和8月.生长旺季边材液流密度主要受冠层温度、冠层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液流密度与单个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液流密度与上述3个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所有方程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气象因子与液流密度相关程度为冠层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冠层温度.  相似文献   
27.
以天保工程区之一——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的林区为例(研究区),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上选取1990—2021年间所有可用的陆地卫星数据,经预处理、修正,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最大值合成法求得年均值,获得研究区1990—2021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数据;根据研究区情况及实际需要,将土地覆盖类型分类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耕地、草地、水体、人造地表,由高精度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集(GLC_FCS30)获得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覆盖(利用)数据。应用Sen+MK趋势分析,监测植被变化趋势;应用干扰和恢复趋势检测(LandTrendr)方法,选取归一化燃烧率构建时间序列数据,监测对森林植被的干扰;分析天保工程区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1990—2021年土地覆盖格局呈现林地面积增加趋势;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其中2000—2015年,即天保工程实施后归一化植被指数增速最快、植被显著增加趋势明显;森林植被的每年被干扰面积比呈现减少趋势,其中2015—2021年森林植被的平均年被干扰面...  相似文献   
28.
以江西退化红壤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工具箱中的log-sigmoid型函数(tansig)为神经元作用函数,以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净辐射、水汽压亏缺为输入变量,液流速率为输出变量,运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和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4 000组气象数据和液流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和检验,构建拓扑结构为4-10-1的杉木树干液流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2种算法下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模型输出值与实测值之间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3以上;训练样本的拟合精度分别为83.57%和83.06%,检验样本的仿真精度分别为82.87%和82.15%.说明该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可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9.
运用Granier热扩散法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并结合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晴天液流为典型的单峰曲线,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开始启动、到达峰值和保持较大速率的时间不同。雨天液流速率明显低于同时期晴天液流水平,且液流变化节律因降雨时段不同存在差异。2不同月份杉木平均液流速率大小关系依次为:7月(0.001 012 cm·s-1)6月(0.000 999 cm·s-1)8月(0.000 941 cm·s-1)9月(0.000 930 cm·s-1)5月(0.000 731 cm·s-1)4月(0.000 628 cm·s-1)10月(0.000 494 cm·s-1)。3生长季液流速率对平均净辐射的响应存在逆时针方向1 h的时滞,对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亏缺的响应存在顺时针方向2 h的时滞。液流速率与平均净辐射、空气温度、水汽压亏缺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气象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在考虑时滞效应的情况下,建立各月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经F值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R2为0.95左右。  相似文献   
30.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延安市1999-2019年退耕还林工程数据,依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选取净化大气环境、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和固碳释氧等5个生态服务功能,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73.10亿元,在5种生态功能中以涵养水源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大,约占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44.48%,积累营养物质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小,仅占总价值量的3.38%。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以退耕地还林生态效益最大,约占总生态效益的60.47%。不同树种的生态效益以刺槐林最大,约占总生态效益的54.70%。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吴起县生态效益最高,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