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7篇
  11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黏虫蛹性别的快速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蛹生殖孔的位置、腹部腹节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生殖孔(产卵孔)至排泄孔之间的距离,快速、准确鉴别黏虫蛹性别。雌蛹第8腹节腹面中央的生殖孔与第9腹节的产卵孔连接形成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生殖孔下端与第9腹节的前缘连接、产卵孔下端与第10腹节的前缘连接,形成2个明显的"人"字纹。雄蛹第8腹节无纵裂缝,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的生殖孔呈现的纵裂缝连接第10腹节,裂缝两边各有一个半圆形瘤状突起。雌雄蛹排泄孔均在第10腹节腹面,雌蛹产卵孔下端至排泄孔上端之间的距离为(400.85±151.10)μm,雄蛹生殖孔下端至排泄孔上端之间的距离为(178.21±93.59)μm,约为雌蛹相应距离的一半。采用该方法观察的270头羽化蛹的性别鉴别准确率100%。该方法对于快速鉴别黏虫蛹的性别、开展黏虫相关的生物学研究以及预测预报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
江西省萍乡市采用速生大苗树种营造大面积速生丰产林,加快绿色萍乡建设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树种选择根据小班立地状况和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要求,每个小班选  相似文献   
53.
虾源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性与生物学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导致养殖对虾暴发弧菌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从我国南方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分离、鉴定了10株哈维氏弧菌(Vh00947、Vh00949、Vh11011、Vh11014、Vh21217、Vh21218、Vh21220、Vh21229、Vh21231和Vh31487),分别肌注感染健康凡纳滨对虾后发现,菌株Vh21229致病性很弱,Vh00949其次,其它菌株毒力较强;对8种哈维氏弧菌常见毒力基因(Vh1、Vh2、Vh3、Vh4、tox S、hcp、zot和pap6)的检测显示,南方虾源哈维氏弧菌无论强弱毒株都很少携带zot、pap6、toxs和4种Vh基因(≤10%),表明这10个菌株的致病性与这7种常见毒力因子的相关度很低;hcp基因在所有菌株中均有检出,其中强毒株中检出率较高(50%),在较弱毒株(Vh00949)中也存在,表明hcp基因与这些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但不是决定性因子。因此,这10株南方虾源哈维氏弧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应由这8种常见毒力因子以外的未知或未检测到的因子所决定。生化特征分析显示,所有菌株中只有弱毒株Vh21229不能利用D-甘露糖、蔗糖、D-海藻糖,而且只有其赖氨酸脱羧酶反应至阳性,而其它菌株均为阴性,推测导致哈维氏弧菌菌株生化特性改变的某种因子可能对菌株的致病性也产生了影响。药敏实验表明,10株哈维氏弧菌均对环丙沙星、氯霉素、恩诺沙星、美罗培南、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头孢吡肟、诺氟沙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受性强,表明在虾类养殖过程中应当严格规范和控制抗菌药物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54.
重金属存在下微塑料对环丙沙星的吸附特征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微塑料在重金属与抗生素共存体系中的吸附特征,以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为典型微塑料,以环丙沙星(CIP)作为目标抗生素,以Cu、Cd为重金属代表,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存在下微塑料对CIP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PA和PVC两种微塑料对CIP的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CIP对PA和PVC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46 mg·g~(-1)和1.862 mg·g~(-1)。不同pH下两种微塑料对CIP的吸附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pH为6时吸附量达到最大。重金属Cu、Cd存在下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方程,Cu的存在显著促进了微塑料对CIP的吸附,而Cd的存在抑制了微塑料对CIP的吸附,Cu、Cd没有改变吸附量随pH变化的趋势。PVC对CIP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PA吸附CIP的机制包括酰胺基与羰基间氢键的产生,此外静电相互作用、极性作用也是两种微塑料吸附CIP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重金属Cu、Cd存在下,可以改变微塑料对CIP的吸附量,但不会对PA、PVC吸附CIP的机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5.
刘迪  秦艳丽 《吉林农业》2010,(10):89-89
科学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生产上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为进一步明确北方粳型水稻基因组遗传构成,利用52个SSR分子标记对79份不同时期东北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遗传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遗传多样性在省份间呈现出辽宁>黑龙江>吉林,在年代间呈现出2001~2008>1981~1990>1991~2000>1963~1980的趋势;基因组籼稻成分比例表现为辽宁品种...  相似文献   
57.
为了更好地了解肉牛(Bos taurus)的脂肪沉积机制,以安格斯牛(Aberdeen Angus)和西门塔尔牛(Simmental cattle)为模型,通过对2种脂肪组织(肾周脂肪和背皮下脂肪)进行RNA测序,确定转录组图谱。分析4个组织中共同的高表达基因,以及2个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每个样品获得约10.99 Gb数据,并注释总共23 472个基因。在50个高度表达的共同基因中,发现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4, FABP4),脂肪形成调节因子(Adipogenesis Regulatory Factor,ADIRF)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是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表明这3个基因可能在脂肪沉积中发挥作用。在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的肾周脂肪与皮下脂肪组织之间分别鉴定出1 678个和1 955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一些DEG与代谢有关。KEGG途径分析显示,PPAR信号途径、甘油酯代谢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富集丰富。在背皮下脂肪中,PPAR信号途径和甘油脂代谢中的3个基因:视黄酸X受体α(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A)、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7(C1q and TNF related 7, C1QTNF7)和单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2(Mono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2, MOGAT2)上调;6个基因:肉碱脂酰转移酶1B(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B, CPT1B) 、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 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3, FABP3)、 脂肪酸转位酶(Fatty Acid Translocation enzyme, CD36) 、脂蛋白1( LPIN1) 和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3(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3, GPAT3)表达量下调。在ECM-受体相互作用中,发现Ⅰ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 COL1A1)、III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III alpha 1 Chain, COL3A1) 、Ⅰ型胶原Α2(Collagen Type I alpha 2 Chain, COL1A2)和II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II alpha 1 Chain, COL2A1)在牛的背皮下脂肪中上调,而层粘连蛋白γ3(Laminin Subunit gamma 3 , LAMC3) 和粘连蛋白γ2(Laminin Subunit gamma 2, LAMC2)的表达量下调。为验证转录组的准确性,对差异基因 COL1A1 COL3A1RXRA LPIN1 GPAT3进行qPCR验证,结果显示q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基本一致。本研究揭示了肉牛不同脂肪组织中复杂的转录组图谱,发掘了参与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8.
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作为大型药用真菌,由于其生长年限长且开发不合理,导致其资源短缺,而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菌丝体.本试验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杨树桑黄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杨树桑黄液体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杨树桑黄ST菌...  相似文献   
59.
巨菌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利用价值很高,是一种优良的饲料,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较快。2019年引入辽南,经过试验,掌握了巨菌草的生长特性,总结出了其栽培技术,为促进辽宁及北方地区的草产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本试验在合成二氢杨梅素-镍配合物(DMY-Ni)的基础上探讨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饲用安全性。以二氢杨梅素(DMY)和乙酸镍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法合成DMY-Ni,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不同浓度(10、20、40、80和160μg/m L)、不同作用时间(12、24、36和48 h)下,DM Y与DM Y-Ni对小鼠正常肝实质细胞AM L12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DM Y与镍离子配合后可生成DM Y-Ni。10、20和40μg/m L DM Y或DM Y-Ni分别作用AM L12细胞48 h后,AM L12细胞的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80μg/m L及以上浓度的DMY-Ni作用AML12细胞48 h后,AML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01),160μg/m L的DMY作用AML12细胞48 h后,AM L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随DM Y或DM Y-Ni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ML1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DMY与DMY-Ni对AML1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85.10、222.84μg/m L。由此得出,DMY与DMY-Ni对AML12细胞都具有相对低毒性,且DMY-Ni对AML12细胞的毒性较DMY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