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30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葡萄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葡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葡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葡萄品质与土壤性质、土壤地球化学元素间关系的研究。指出:葡萄品质评价正由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过渡,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葡萄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关系研究有了初步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葡萄品质受地域性影响差异较大,影响葡萄品质的各项因素中,土壤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葡萄品质。本文提出了建立完善、统一的葡萄品质评价体系,并基于母岩—土壤—植物系统的矿质营养元素迁移规律,提出了土壤地球化学因素影响葡萄品质机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为了明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赤霞珠’葡萄产量、品质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于2019—2020年设置传统水肥(CK)、优化水肥(Opt)及优化水肥中化肥氮的20%(B1)和40%(B2)分别由生物有机肥替代,比较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优化水肥及施用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促进葡萄生长。其中,B1处理可显著增加葡萄园经济效益,2年平均收益较CK提高33.59%;B2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较好,与CK相比,成熟期0—40 cm土层的pH与硝态氮含量均有降低,有机质显著增加,与Opt处理相比,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升109.90%、32.20%。由此表明,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果园高效、安全、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3.
夏季休闲与种植对华北潮土剖面残留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高丹草(Pacesetter)结合单作春玉米(Zea mays L.)及休闲,探讨华北潮土区夏季多雨时期,牧草、作物及休闲三种土地管理方式土壤剖面0—200 cm NO3--N的分布及运移。研究表明,整个生长季节三种土地管理方式土壤NO3--N逐渐向下层移动,高丹草、玉米地均表现为NO3--N的逐渐耗竭,休闲地则为波浪式上升;种植结束时休闲地在0—200 cm土壤层次硝态氮较种植前增加,高丹草、玉米地则表现为较种植前降低,NO3--N在剖面60—80 cm深度出现积累。与休闲相比,植物对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吸收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向深层的淋溶,而休闲却增加了硝态氮向深层淋溶的风险。根长密度及根干重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高丹草明显大于玉米,0—60 cm区域植物根长密度与相应层次土壤NO3--N消减量呈现显著正相关。高丹草对土壤上层氮素的吸收消耗大于玉米,其对截获残留硝态氮,阻止硝态氮大量向下迁移的作用更强,体现出植物吸收的"安全网"功能。  相似文献   
44.
以土壤学课程为例,采用单因素变量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因素的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结果表明教师因素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风格与教学质量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学生因素中的学生年级、专业和对土壤学的了解情况与教学质量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5.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对落叶松(Larix.gmelinii)二代1a生幼龄林、14a生幼龄林和34a生近熟林3个林分的林地进行了不同施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后,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全P、有效P含量均比对照增加。施肥能促进根际土壤中P的活化作用,从而提高P的有效性。根际O-P(闭蓄态磷)含量下降,相对应的Fe-P和Al-P含量增加,说明根际对O-P的活化能力是由于施肥导致根系分泌物发生变化,使有效P增加。较佳方案是1a生幼龄林为处理N60、P60、N200P120;14a生幼龄林为处理N120、N200P120;34a生近熟林为处理P90、N200P120K80M。  相似文献   
46.
河北省葡萄主产区施肥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9年在怀来、涿鹿和昌黎葡萄集中种植的乡镇按照"一县三镇三村五户"的原则和要求,发放跟踪调查问卷148份,调查果园施肥状况,以提高河北省葡萄主产区肥料利用率,实现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量变化差异较大,怀来74%的农户投入小于1 000kg/667m2,涿鹿88%的农户为4 000~5 000kg/667m2;葡萄主产区养分施用量过大,投入量为N 53.7~138.8kg/667m2,P2O527.8~45.7kg/667m2,K2O 23.8~71.3kg/667m2,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协调,钾比例偏低;施肥时期不恰当,整个生育期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能及时供应。建议实现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加强科学技术在葡萄施肥中的应用,研发生产葡萄专用肥。  相似文献   
47.
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白洋淀水资源蓄水量不足20世纪60年代的1/10,且水质不断恶化,Ⅳ类水面占29.7%,Ⅴ类水面占51.4%,超Ⅴ类水面占18.9%。白洋淀水环境污染物以有机污染物为主,CODMn和总N、总P严重超标,BOD5亦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总体达轻度富营养化程度,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8.
填闲种植对棚室菜田累积氮素消减及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中国集约化蔬菜种植区,传统的高水肥投入导致土壤氮素大量累积,致使氮素淋洗到土壤深层或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种植填闲作物可控制和减少土壤深层硝态氮的累积,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填闲作物种类对消减土壤剖面累积硝态氮及下季作物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填闲作物种类。【方法】以华北平原传统棚室黄瓜菜田为对象,在蔬菜休闲期通过种植深根型填闲作物,利用其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吸氮量大的特点,促使土层中硝态氮大量消耗,以消减土壤剖面根层NO3--N累积和降低土壤剖面NO3--N淋失。以此为目标,设置甜玉米、苋菜、甜高粱及休闲田间小区试验,采集测定土壤、植株及根系样品,分析不同填闲作物的消减效果。【结果】在这3种填闲作物中,甜玉米的生物量和吸氮量最大,整体根长密度大于其它填闲种类。从对土壤剖面NO3--N的消减能力来说,甜玉米的消减能力最高。2008、2009及2010年,甜玉米对0-200 cm土层土壤NO3--N的消减量分别为153.8、605.7和56.3 kg·hm-2。3年休闲期后,第一季前茬休闲处理的黄瓜产量、生物量及吸氮量均最高,在产量、吸氮量上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第二季、第三季,前茬休闲的产量、生物量和吸氮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填闲作物的种植并没有对黄瓜产量造成影响,并且黄瓜收获后土壤NO3--N含量明显降低。氮素表观平衡中0-200 cm土层,甜玉米-黄瓜的氮素亏缺量较大,说明甜玉米能显著降低土壤NO3--N的残留。种植填闲作物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甜玉米、苋菜与甜高粱可分别为农民带来39 467、497和16 522元/hm2的净收入。【结论】棚室菜田夏季种植填闲作物不仅可以消减土壤剖面根层NO3--N累积,而且对下茬黄瓜产量未造成显著影响,黄瓜收获后土壤NO3--N含量也会明显降低;在设施蔬菜轮作体系中引入填闲作物具有可行性,甜玉米为较佳的填闲作物。  相似文献   
49.
环渤海地区盐渍土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环渤海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骅市作为研究区,采集该地区土壤表层(0~20cm)样品共310个,按照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进行室内分析测定,得到各养分含量状况;以ArcGIS为技术手段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空间分布;对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各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得到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的空间分布,最后将土壤养分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市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pH集中在8.0~8.5的碱性区间。碱解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速效钾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H,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0.
以河北省永清县设施茄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原位方法,设置不施氮(T0)、传统施氮(CK,纯氮557.70 kg hm-)2、优化施氮1(T1,传统施氮量水平下减少20%)、优化施氮1+NP(T2,NP为硝化抑制剂)和优化施氮2(T3,传统施氮量水平下减少30%)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设施茄子产量、果实品质及氮素气态损失(N_2O、NH)3的影响。结果表明,T0处理茄子产量为6.39 t hm~(-2),显著低于CK、T1和T2,但与T3差异不显著;T1和T2的茄子产量分别为11.01 t hm-2和11.89 t hm~(-2),与CK差异不显著,但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品质指标均未呈现显著差异;各处理N_2O的排放速率均在施肥后1-2天出现高峰,基肥的排放高峰高于追肥,且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除T0外,T2处理土壤N_2O-N累积排放量最低,为2.82 kg hm~(-2);T0、CK、T1、T2和T3的土壤NH3-N挥发损失量分别为2.15、8.25、6.92、7.96、6.47 kg hm~(-2);CK、T1、T2和T3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23.54%、25.57%、29.14和20.63%,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在传统生产中减氮20%,并添加NP的施氮模式,既能稳产保质,又能降低N_2O排放,对设施农田的减排增效与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