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0篇
  12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明确棉花叶片茸毛性状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于2008-2009年连续两年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测定了棉花中脉和叶片上茸毛的类型、密度和长度.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且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各类型茸毛密度和茸毛长度分别表现显著差异(P<0.05);叶片茸毛密度与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呈显著负相关(y=3.5482-0.0007x1-0.0089x2,R2=0.5741,P=0.0007),叶片茸毛类型和茸毛长度与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没有显著相关性.选育叶片无毛或少毛的棉花品种(系)可用于棉花绿盲蝽的治理.  相似文献   
32.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差异、不同生育期棉花抗虫性的变化及Bt毒蛋白季节性表达。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在不同发育阶段,其棉叶均有阻止棉铃虫取食的作用,表现了明显的抗性,但其抗性强弱存在明显差异。DP 99B抗性表现最好,Hanza154抗性相对较差,6 d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23%和75.91%。转基因棉不同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在时间上呈现动态变化,以植株发育阶段划分,表现为蕾期盛花期花铃期铃期。ELISA测定结果表明,Bt毒蛋白在转基因棉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叶片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大于其它组织器官。随着棉花生长发育的推进,叶片(鲜重)中Bt毒蛋白含量则明显降低,表现为七叶期三叶期蕾期铃期花铃期。  相似文献   
33.
利用室内饲喂法,以抗Cry1Ac近等基因系棉铃虫为材料,比较转基因棉花33B和SGK321及其对照亲本DP5415和石远321对抗、感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棉铃虫在取食常规棉叶后表现出一定的适合度代价。取食DP5415和石远321两种常规棉花后,抗性品系棉铃虫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敏感品系,取食33B和SGK321两种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棉铃虫,不仅其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且致死中时间也比敏感品系延长。取食9天后,抗性品系在常规棉花石远321和DP5415上发育到3龄和4龄幼虫的比例显著低于敏感品系,取食33B和SGK321转基因棉花的抗性品系发育到3龄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在常规棉上的蛹重均显著低于敏感品系,部分取食转基因棉花的抗性品系棉铃虫可以化蛹,而敏感品系不能在转基因棉花上化蛹。  相似文献   
34.
视频轨迹分析技术在昆虫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为是昆虫生物学功能的体现,评估昆虫行为学效果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昆虫行为学研究主要以直接观察和手工记录为主,存在定性武断和耗时费力等诸多问题.现代视频记录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本文综述了昆虫视频轨迹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昆虫飞行行为、雌雄关系、运动模式和捕食行为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5.
南疆地区棉田棉蓟马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田棉蓟马的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和以前相比棉蓟马依然是南疆棉花的重要害虫,2002、2003和2004年棉田棉蓟马日最高密度分别为5 328、3 033和3 38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棉蓟马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6.
棉铃虫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棉铃虫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处理后24小时,萌发的孢子附着棉铃虫体壁;36小时,孢子萌发的芽管侵入到外表皮。3天后棉铃虫内表皮被分解,菌丝进入血腔,附着肠壁细胞。感病幼虫多数于第5天死亡,白僵菌继续在死亡虫体内增殖。  相似文献   
37.
棉田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及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河南棉区,第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第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麦棉套田螟卵块呈均分布,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38.
棉铃虫标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含不同染色剂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由于幼虫有各种体色,不能获得满意的标记效果。以含有不同浓度罗丹明B的10%蔗糖溶液饲喂成虫,标记率可达95.19%,标记液对成虫寿命和飞行能力没有影响。随着罗丹明B浓度的增加,雌虫卵巢染色的百分率不断提高,但产卵前期延迟,平均产卵量明显减少。标记雌虫可以产下红色的卵。在河南省新野县(38×25)km  相似文献   
39.
滇西甜糯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治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翼飞  吴孔明 《植物保护》2020,46(5):217-222
滇西是中国甜糯玉米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草地贪夜蛾等多种重大迁飞性害虫的冬季繁殖区。2019年对德宏州瑞丽市冬季玉米田害虫种群的调查表明,常见种类有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斜纹夜蛾S.litura和甜菜夜蛾S.exigua等,以草地贪夜蛾为优势种类,其为害株率占玉米总被害株率的95.41%。当地农民一年种植两季甜糯玉米,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玉米害虫。自草地贪夜蛾入侵以来,农药使用次数呈增加趋势,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较好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使用次数明显增多,2019年夏播玉米平均施药6.83次,年施药超过10次。这种依靠单一化学农药的防治策略,虽短期内可控制草地贪夜蛾等害虫的为害,但易引发抗药性。鉴于滇西地区是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害虫在中国的周年繁殖区,建议该地区各级政府给予重点关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草地贪夜蛾源头的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40.
大麦田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贪夜蛾在中国可取食为害玉米、高粱、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但其在大麦田的发生为害情况尚不清楚。我们对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处于苗期至分蘖期大麦田的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虫田率高达62.5%、大麦受害株率为9.33%~100%、虫口密度为1~46头/m2,其中1~3龄幼虫比例达98.6%,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多数草地贪夜蛾幼虫藏匿于大麦心叶为害,取食后叶片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虫在大麦田呈聚集分布。基于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大麦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理论抽样模型。本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可对大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研发的幼虫抽样方法为大麦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