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39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稻田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处理,是目前稻田土壤中镉形态分析过程中广泛采用的两种前处理方法,然而,风干和冻干处理对不同施肥稻田土壤镉形态分析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稻田土壤样品,探讨了两种干燥方式对稻田土壤镉形态变化和化学提取有效镉含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稻田土壤冷冻干燥样品中化学提取有效态镉含量均明显低于自然风干样品,长期施用化肥和高量有机肥稻田土壤有效态镉提取量差异分别达到56.5%~69.2%和50.8%~66.3%;而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的稻田土壤有效态镉提取量差异为16.9%~22.3%。与自然风干样品相比,冷冻干燥处理的长期施用化肥和高量有机肥稻田土壤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变化明显,而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稻田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变化较明显。两种干燥方式下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差异对土壤有效态镉提取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风干和冻干过程中土壤pH、有机质、交换态铁和水铁矿性质变化对有效态镉提取的影响较大。干燥方式可显著影响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镉的形态及化学提取有效态镉的数量,在分析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时应注意干燥方式对不同土壤和提取剂提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湖南省近50a肥料投入与水稻生产情况的分析,结合水稻肥料定位试验的有关结果,提出了红壤稻田系统肥料的管理方略:在维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合理调节氮磷钾的比例,进行养分的综合管理,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3.
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基于12a田间定位试验结果,研究了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亚热带红壤稻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化肥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必要条件。在连续不施肥情况下,水稻产量维持在5.6t·hm-2的水平,投入化肥N(229kg·hm-2)、N-P(39kg·hm-2)和N-P-K(162kg·hm-2)之后,产量分别提高到了6.6、7.9和9.0t·hm-2。农田系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但产量增益随NPK配施程度提高而降低。②在不施肥或只施N肥的情况下,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显著降低水稻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而在NP或NPK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则不能显著提高水稻的稳产性能,说明适量和平衡地提供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是水稻稳产的物质基础,至于这些养分是来自化肥或有机肥源并不重要。红壤稻田早稻的稳产性受施肥模式的影响较大,施磷肥是降低早稻产量波动、提高稳产性能的最重要条件。③连续12a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化肥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不稳定的上升趋势,而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通过有机物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当前稻田化肥的高投入水平,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4.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长沙县“百里茶廊”6个茶叶基地的土壤pH,有机质,全N、P、K,有效N、P、K以及缓效钾等指标的土壤肥力状况,并以此为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这6个茶叶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县“百里茶廊”6个茶叶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均属于中等水平,土壤pH值偏低,全N、全P含量偏低,有机质含量和有效N、P、K含量中等,全K和缓效K含量较高,并据此提出了该地区高产优质茶园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5.
不同施肥结构下稻田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土肥站1986年冬季在全省各地建立的、持续了18年的6个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点中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有机质、氮素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全面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含量;NP、NK、NPK各化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处于同一水平,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古量的最有效途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59**)。各施肥区的产量比CK处理显著增加,OM60和OM30处理平均比CK处理增产106.2%和108.5%,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宁乡、临澧两试验点习惯施肥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比NPK处理还低1.5%和3.5%,说明当地农民的施肥配比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6.
黄顺红  张杨珠  吴明宇  彭杰  周卫军 《土壤》2005,37(5):500-505
应用Silva-Bremner法,研究了湖南省7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69.2~457.5mg/kg之间,平均为304.7mg/kg±96.7mg/kg,占土壤全N的2.6%~25.7%,平均为14.0%±5.1%,是该地区一项重要的土壤N素资源。7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湖潮泥>黄泥田>河沙泥>紫泥田>灰泥田>红黄泥>麻沙泥。②在土壤剖面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但其相对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恒增大:表层平均为15.1%±6.6%,亚表层为25.9%±11.7%,表下第3层平均为34.6%±16.3%。③供试耕层土壤的最大固铵容量以湖潮泥最高,达658.7mg/kg,以麻沙泥最低,为97.6mg/kg。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耕层固定态铵含量与0.01~0.001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8**,n=28),与有机质、全N、碱解N、CEC、缓效K和<0.001mm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耕层土壤最大固铵容量与固定态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1**,n=32),与0.01~0.001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9**,n=28)。  相似文献   
77.
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少坤  周卫军  苗霄霖  杨威  杨君  郭子川 《土壤》2014,46(5):881-885
茶树是典型的喜酸聚铝植物,为了弄清茶树根际土壤铝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采集了湖南省不同茶厂、不同母质和不同种植年限的茶树根际土壤,研究了茶树根际土壤铝的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茶厂由于地域、母质、种植年限等的差异,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含量变化为腐殖酸铝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交换态铝无机吸附态铝;除腐殖酸铝外,其他3种形态铝含量均以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茶树根际土壤的含量最高,且不同形态铝含量有随着茶树种植年限延长而增高的趋势。土壤交换性酸与水解性酸对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有显著的影响,而与p H的关系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特征,与无机吸附态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腐殖酸铝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8.
79.
15N标记羊粪和稻草还田氮素的转化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工作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羊粪和稻草单独施用或分别与尿素配合施用作为水稻基肥时,肥料氮的命运及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稻作施肥制度进步的产量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稻作10种施肥制度9年定位观测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进步对产量贡献为生物量增加1倍,稻谷产量增加83%;系统养分内循环(循环率0.8-0.5)产量贡献率为57.9%,化肥施用最大贡献率N为20.4%,NP为30.8%,NK为32.8%,NPK为61.3%,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最大贡献率82.7%,稻田自然生产力占系统生产力约1/4。石油化学农业能维持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稳定,但必须保持系统的养分平衡。系统养分内循环有良好的产量增益和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其生物生产力和土地生产潜力均呈正向发展;但与施肥增产效率成反比例。稻作施肥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施肥增产效益反而有所下降,伴随施肥进步,须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