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73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58篇
  46篇
综合类   423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相似文献   
32.
为量化考察油料一维压榨过程中油脂的流动状态,针对直筒式冷态压榨制油过程,通过简化假设建立了一维压榨模型,并对油料微元进行受力分析;利用Darcy渗流定律与Terzaghi固结理论建立了油料压榨过程中的渗流模型,确定了影响压榨出油效果的因素主要为料筒内径、物料层高度、压榨压力、压榨时间、油脂黏度和物料孔隙度。在实际压榨过程中,压榨压力和压榨时间易控制,油脂黏度和孔隙度也可以通过设置压榨参数而改变,而压榨机的料筒规格不易改变,因此料筒半径的选取尤为重要。基于此,根据渗流模型推导出油率模型,分析了料筒半径对出油率的影响关系,指出料筒内径不宜过大。开展不同筒径时的出油率试验,并与模型预测值对照,其最大误差为2.10%。研究结果为油料直筒式低温预榨制油设备制造及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选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3.
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梁  赵杰  秦利  郭娜  安静  姜永见 《水土保持学报》2015,(2):183-187,237
依据2003-2013年临沂市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进行估算,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3年临沂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情况;5种主要碳排放过程中,化肥施用过程中碳排放所占的比例最大;各县区碳排放量,远郊大于近郊;碳吸收、碳汇呈现增加的趋势,并具备很强的碳汇功能;小麦、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碳吸收量远高于其他的农作物;各县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碳吸收量与单位播种面积碳汇量差异较为明显。碳源、碳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碳吸收与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高产量作物、农作物总产量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显著正相关;碳排放量与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机械等燃料动力使用和农业灌溉等显著正相关;碳汇量与碳吸收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4.
部分引进优质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徐如宏  任明见  张庆勤 《种子》2003,(1):4-5,25
通过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从国内外引进的23个优质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研究表明,大多数品系(种)都具有优质亚基:5+10,其中还有1个品系具有5+12优质新亚基。在所分析的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些少见的特殊亚基:6+7+8、6*+8、4+5+12、2+12+5+10。本文对利用引进优质小麦材料改良我省小麦品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5.
秸秆生物炭对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玉米农田不施生物炭(C0),施生物炭分别为15 t/hm2(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后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并估算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CO_2和N_2O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与C0处理相比,CO_2最大降幅为24.6%(C15),N_2O最大降幅为110.35%(C45),且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CH_4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由小到大依次为:C15、C30、C0、C45,其中,C15处理较C0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259.62%,添加生物炭同时也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处理C15、C30和C45的GWP值较对照C0分别降低88.2%、123.2%和109.9%,GHGI分别降低88.86%、121.60%和100.03%。施用适量的生物炭可以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处理C15、C30和C45的增幅分别为6.28%、7.27%和1.69%。处理C30显著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及其排放强度,并且产量的增幅最大。因此,在当前玉米农田管理措施下,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可实现玉米增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36.
小麦新抗源——贵农21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贵农21与5个抗感不同白粉菌小种的品种杂交的F1、F2和部分组合的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定单株编号和统计,初步鉴定出贵农21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与P38携带的抗1和11小种的基因相同;另1还对抗311和313号小种,与P38携带的另1对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37.
当中国的学者非常关心水稻在大陆由野生种向栽培种驯化的时间、地域以及方法时,在日本,研究者们好象更加关心这一农作物由大陆传入日本的路线与时间等问题。这样两类的研究当然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样是为了科学地解释世界最大宗粮食作物的起源与早期传播的重大  相似文献   
38.
谢鑫  蒋君梅  王勇  任明见 《种子》2019,(4):15-19
基因敲除是研究真菌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丝状真菌敲除多采用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对基因组的靶标进行同源替换,然后采用抗生素对转化子进行筛选,但这存在着筛选效率低、假阳性率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以稻瘟菌为研究对象,采取以下步骤对此进行优化:1)构建HPH-GFP(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 2)分别用带有接头序列的引物克隆待敲除基因上、下游片段; 3)克隆上、下游片段与HPH-GFP组成嵌合体片段; 4)嵌合体片段转化真菌原生质体; 5)对敲除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高效,除了用潮霉素HPH作为筛选标记外,还可用GFP作为荧光筛选标记,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可用作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9.
生物炭对砂壤土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砂壤土的p H值、电导率及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设5个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0(CK)、1%(T1)、2%(T2)、4%(T3)、6%(T4)。结果表明,p H值和电导率均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各处理砂壤土的电导率较CK分别提高了2.79%、10.88%、11.30%、12.50%。土壤淋溶液中氮素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氮素累积淋溶量也逐渐减小。各处理淋溶液中氮素的淋失总量较CK分别降低了2.89%、7.41%、9.50%和12.25%。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有效改变砂壤土的理化性质,降低氮素的淋失量,降低地下水面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
采用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玉米小班病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湿度下病斑上孢子梗产生较快;保湿10 h病斑很少产孢,25 h后大量产孢,到35 h后产孢基本不再增加;在直射光下病斑不产孢,在散射光下产孢量大于在黑暗条件下产孢量;病斑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6℃,5℃以下、35℃以上不能产孢。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单株病斑产孢量有所减少。孢子飞散白天多于夜间。阿米西达、代森锰锌(新万生、大生)、炭疽福美、福美双、百菌清等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毒力较强,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醇、甲霜灵等药剂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