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100篇
基础科学   3篇
  23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气候变化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花为喜高温、干旱、无限生长型植物,其产量品质形成对光照、辐射、积温等环境变化较其他作物更为敏感。全球温室化导致的积温增加、CO_2浓度上升、辐射量下降、水分分布不均匀及极端天气爆发日趋频繁将对棉花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棉花生长期(4—11月)长达7个月,其产量品质形成关键期(7—9月)极易遭受多种极端天气气象条件。因此,尽管温室化效应产生的气温升高、CO_2浓度增加将对棉花增产提质带来积极影响,并一定程度扩大我国可种植面积,但温室化效应导致的光辐射量的下降、尤其是短期极端高温/低温、短期极端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日趋频繁将严重威胁我国的棉花安全生产。因此,进行前瞻性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棉花生产影响的评估、棉花适宜种植区的重新区划、环境稳定型棉花品种选育、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棉化抗逆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对保证全球温室化背景下我国棉花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氮素对花铃期干旱再复水后棉花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2006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和棉花花铃期土壤短期干旱处理,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N 0、240、480 kg/hm2),研究氮素对花铃期短期干旱再复水后棉花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结束时,干旱处理棉花的纤维可溶性蛋白含量较正常灌水处理显著降低,而内源保护酶,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纤维加厚发育相关酶,即: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β-1,3-葡聚糖酶和IAA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在复水后第10d,干旱处理棉花的纤维内源保护酶活性迅速恢复到正常灌水处理水平,MDA含量降低,但纤维发育相关酶的活性仍低于相应正常灌水处理,纤维比强度亦显著低于正常灌水处理。在棉花的纤维加厚发育期土壤短期干旱再复水条件下,以N 240 kg/hm2最有利于形成高强纤维。干旱期间该处理棉花的纤维内源保护酶活性高,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其纤维加厚发育相关酶活性均最高;复水后该处理的纤维内源保护酶活性迅速恢复,MDA含量最低,棉花的纤维加厚发育相关酶活性仍处于最高值,有利于纤维素的合成与累积,最终纤维比强度亦最大。施氮不足(N 0 kg/hm2)或过量施氮(N 480 kg/hm2)均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3.
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铃重、纤维伸长和纤维素累积影响作用大,表现为3∶2式优于3∶1式。种植方式对棉籽(仁)脂肪和蛋白质累积、棉仁棕榈酸、硬酯酸和油酸含量影响作用较小,对棉仁亚油酸含量作用表现为3∶2式优于3∶1式;棉仁多数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差异明显表现为3∶2式大于3∶1式。种植方式对中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作用小于播期作用。  相似文献   
84.
研究栽培方法对3∶1式麦套中早熟春棉棉铃发育的影响表明:移栽棉铃重大于直播棉,差异随播期延后而减小;育苗移栽利于纤维伸长和纤维素累积;移栽棉棉籽(仁)脂肪累积优于直播棉。棉仁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含量稳定,栽培方法和播期对其影响较小;移栽棉、直播棉棉仁亚油酸含量随播期延后均递增,适时播种利于棉籽(仁)蛋白质累积,栽培方法间差异较小;晚播时移栽棉优于直播棉,但不利于蛋白质累积。3∶1式中麦套早熟春棉应选择育苗移栽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氮素对棉花氮素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棉花生产施氮量的合理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别在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江苏南京)和黄河流域黄淮棉区(河南安阳)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结果]棉株氮素利用率随初花后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为不规则的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氮素对棉花产量形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氮素水平过低或过高均导致产量降低.[结论]安阳试点以360kg/ha的施氮量为最优,南京以240kg/ha最高;棉花单铃重、单株铃数是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6.
基于知识模型的作物适应性评价专家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引入了知识模型概念,建立了以知识模型为特征的知识系统,将知识工程、数据库有机结合,采用正向与反向相结合的推理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知识模型的作物适应性评价专家系统,实现了作物适应性评价的计算机辅助决策,具有较强的跟踪解释能力。用本系统对江苏省地区小麦适应性还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7.
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研究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麦棉两熟多类型、棉株多部位铃重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对棉株上(7~9果枝)、顶(10以上果枝)部铃铃重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两熟短季棉)。铃重与铃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存在二次曲线(Y=A+BX  相似文献   
88.
正一、集群管理方面问题(一)雏鸡管理1.无计划订购鸡苗。(1)贪图便宜,仅仅局限于雏鸡外表的观察,不注意其他特征的选择,导致后期发育不良。(2)不掌握鸡场的种鸡日龄,只按自己需要订购鸡苗。(3)种鸡的合理孵化周龄在第25~45周龄。若不了解种鸡的日龄,在此之外拉回的鸡苗,造成商品鸡产蛋难以达到产蛋高峰或者根本没有产蛋高峰。  相似文献   
89.
棉铃对位叶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铃重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个基因型棉铃对位叶花后碳氮比,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内源保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铃重形成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棉铃对位叶花后N代谢活跃,内源保护酶活性高,叶片生理活性较强的基因型(如苏棉15和科棉1号),其铃重的快速增长期长,单铃棉纤维干重高,最终铃重较高;反之,棉铃对位叶生理活性弱、功能期短的基因型(如德夏棉1号),棉铃对位叶中C/N高,内源保护酶活性低或下降过快,造成铃重快速增长期缩短,单铃纤维干重降低,最终铃重较低;美棉33B棉铃对位叶中C/N和内源保护酶活性变化特征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棉铃对位叶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是导致不同铃重形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0.
留营养枝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结果表明,留营养枝对棉花叶和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主茎的生长,使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早打主茎顶心促进营养枝的生长,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留营养枝棉花主茎果枝结铃数量减少,平均单铃重略有降低,但由于叶枝结铃可以弥补主茎结铃损失,群体总结铃数加有增加,皮棉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留营养枝早打主茎顶心,营养枝结铃数量增加,单铃重降低,但衣分提高,对群体铃数及皮棉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