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18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处理对双季稻区早稻和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植株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了无N对照(M0)、施用化肥N(M1)、30%有机肥N(M2)、50%有机肥N(M3)、100%有机肥N(M4)5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均提高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其中,M1和M2处理植株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而MDA和Pro含量均显著低于M0处理。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M0处理。2017和2018年两年的早稻产量均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比M0处理显著增加2 0408和1 9728 kg·hm-2;晚稻产量分别以M1和M4处理最高,分别比M0处理显著增加2 1724和2 0060 kg·hm-2。采取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百分比施肥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为水稻获得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2.
近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耕层土壤变浅、库容量变小,土壤酸化和潜育化加强,耕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从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土壤耕作、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以及秸秆等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综述了农田土壤培育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绿色生产健康农田土壤培育的研究方向,如土壤轮耕模式、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综合调理、有机无机肥高效配施技术、水肥协同综合利用技术等,为农田健康土壤培育和农作物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3.
施肥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关系密切,为探明大麦-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大麦(Hordaum vulgare L.)各个生育时期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5种施肥处理之间[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1)、60%有机肥+40%化肥(OM2)和无肥(CK)]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大麦各主要生育时期,长期施肥促进了部分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甲烷细菌和甲烷氧化菌数量均以OM2和OM1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各施肥处理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OM2OM1RFMFCK和OM2OM1CKRFMF;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均表现为OM1OM2RFMFCK;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为OM1MFOM2RFCK。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各施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大小顺序表现为RFOM2OM1MFCK;过氧化氢酶活性以OM2处理为最高,与RF、MF和CK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OM2处理的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纤维素酶活性均以RF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P0.05)。长期施肥促进了部分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以次生林地为对照,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山区玉米—大豆轮作地、甘蔗地、桑园和牧草地等不同农田利用模式下0~50 cm土层中土壤SOC、N、P、MBC、MBN及其化学计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SOC、N和P含量的表层积聚程度显著低于土壤MBC和MBN,森林土壤养分表层积聚效果优于农田土壤;土壤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表层积聚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