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18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7 毫秒
71.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RTO,对照)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6—2017年取样,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CT和RT处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RTO处理(P0.05)。CT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均表现为CTRTNTRTO。CT和RT处理水稻植株物质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而且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合理。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CT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731.1~733.3 kg hm–2;晚稻产量均以CT处理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TO处理(P0.05),比RTO处理增加582.5~717.6 kg hm–2。总之,土壤翻耕、旋耕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量,为水稻高产奠定了生理和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2.
为了探明种植型微生物菌剂的稻田生物修复与培肥效应。本研究以"晨奥润泽"种植型微生物菌剂为代表材料,设置0 kg/hm2(CK)、30 kg/hm2、60 kg/hm2、90 kg/hm2、120 kg/hm25个处理,研究种植型微生物菌剂对双季稻耕层土壤养分、重金属Cd及产量的影响。水稻产量伴随"晨奥润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穗及每穗粒数是其高产的主要因子;"晨奥润泽"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增强了土壤供肥能力;提高根系中的含氮量、含钾量,促进茎叶中的氮素、钾素往籽粒中进行运转,并显著提高了茎秆中的钾含量,增强水稻抗倒能力;"晨奥润泽"主要通过降低土壤有效Cd来降低水稻对Cd的积累,且表现出伴随"晨奥润泽"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有利于保障双季稻的安全生产。从节本增效角度出发,"晨奥润泽"的最佳用量在90 kg/hm2左右,早、晚稻较对照分别增产12.9%、12.6%,且具有较好的培肥及生物修复效应。  相似文献   
73.
1发病情况2010年12月4日,行唐县某猪场猪群中突发体温升高,稽留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和跛行的病情。刚开始6头,不到3天增至26头,患猪完全不吃,全身皮肤发红,有不规则的紫斑,继而耳内侧、背部、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出血点。排红褐色血尿。畜主在期间用青链霉素治疗,但未见好转。反而病猪不断增多,相继死亡15头。  相似文献   
74.
棉花温敏雄性不育系"特棉S-1"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型高温敏雄性不育系特棉S-1为材料,研究了特棉S-1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异交特性及所配制的杂交组合间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特棉S-1整个生育期为120 d左右。各处理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时间一般为4~5 d,从出苗到现蕾一般为40~50 d。通过近3年的大田试验,特棉S-1植株一般表现为7月上、中旬从第1果枝的第3果节和第2、3果枝的第1果节开始出现不育,该不育系不育的终止期在8月下旬。不同年份的不育始止期相差较小,且不育性状持续时间变化也较小,一般为42 d,在此时期是特棉S-1最安全的杂交制种时间。在特棉S-1不育期间,不同日期的授粉成铃率无明显的差异。不同时间点的授粉成铃率差异达显著水平,以上午10:00-11:00时为最佳。在2003年,利用特棉S-1为母本配制了7个杂交组合,在各杂交组合的品比试验中以农杂310、313的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75.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综述了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当前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6.
我国彩色棉研究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种植彩色棉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在彩色棉研究利用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彩色棉研究利用的对策,最后对我国彩色棉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7.
草菇反季节栽培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明 《食用菌》2004,26(2):37-37
当前,我市郊各区县利用保温隔热设施进行草菇的反季节栽培取得了成功,使草菇的栽培季节相比以往的6月到8月大大延长,增加了草菇的市场供应期,不仅提升了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形象,同时让广大种植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不啻为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好的路子。但从现有实践来看,反季  相似文献   
78.
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CH4与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该文利用静态箱-盆栽装置观测了尿素、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4个处理稻田CH4和N2O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的CH4排放通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1%和210%,比尿素增加了152%和66%:尿素的CH4排放比对照高8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的CH4排放在3个时期(早稻移栽前,早稻生长期和晚稻生长期)分布均匀,约60%的CH4排放于早稻移栽前和早稻生长期.尿素的N2O排放分别为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的18倍、6.6倍和25倍.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依次为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尿素>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虽然增加了稻田CH4排放,但减少了N2O排放,抑制了 尿素对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79.
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氮渗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翻耕秸秆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种耕作处理,重复3次。使用定水头法分层测定0~80 cm土壤导水率,测定分析各处理80cm处土壤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NT 0~80 cm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CT提高了63.14%,NT铵态氮、硝态氮渗漏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措施使早稻耕作覆水初期渗漏水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从全年淋失总量估算结果来看,各处理铵态氮渗漏量约是硝态氮的2倍。总之,相对于耕作处理,免耕会使氮素淋失量增加,而长期淹水条件下稻田铵态氮渗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0.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 发展冬季覆盖作物, 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 分析了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和油菜-双季稻(T3) 3种种植模式不同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对土壤耕层(0~20 cm)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 与冬闲-双季稻(对照)相比, T1、T2和T3处理的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均提高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 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 各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早稻收获时T1、T2和T3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6.73%、10.53%和4.79%, 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4.16%、6.20%和2.37%; T1和T2 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早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10.52%和21.52%, 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1.99%和15.59%。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总的来说, 各处理中以紫云英残茬还田的效果为最好, 黑麦草和油菜残茬还田的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