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11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樟树种源苗期差异及性状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60 个樟树种源苗期试验中, 选取10 个有代表性的种源, 对苗期8 个性状进行观测, 并通过方差分析、两两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苗期各性状种源间差异显著; 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7 个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相关性; 与苗期总生物量相关最为紧密的主导因子是地径。表5参3  相似文献   
132.
【目的】研究6种不同油茶材料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和木质素积累规律变化,鉴定油茶果实发育期,明确不同类型油茶果实形态差异形成过程以及木质素对油茶果实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和茶梨油茶(Camellia octopetala)6种不同油茶材料为研究对象,对成熟油茶果实性状、果实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木质素积累规律进行观测,结合观测结果对油茶果实发育时期进行了鉴定。【结果】不同类型油茶果实形态和质量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油茶果实鲜果含仁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攸县油茶(19.72%)、普通油茶长林53号(16.99%)、小果油茶(14.85%)、普通油茶长林166号(12.32%)、浙江红花油茶(6.22%)和茶梨油茶(3.32%)。油茶果实发育都经历了类似S型的3个阶段:前期果实大小和质量变化缓慢,中期发育较快,后期逐渐平稳。浙江红花油茶和攸县油茶分别是果实成熟时期最早和最晚的油茶类型。小果油茶、普通茶油和茶梨油茶果实发育周期基本一致。不同类型油茶果实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持续时间、形态和质量变化规律具有各自特点。油茶果皮发育经历了"增厚-延展"的过程,不同类型油茶果皮增厚与延展的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油茶果皮延展的时期与果实生长发育迅速的时间吻合。果皮发育以果皮完全木质化的时期作为分界线,可以分为增厚期和延展期。种子发育分别以种子填充种皮空间、种仁成型和种皮完全木质素化为分界线,分为发育前期、种仁形成期和种子膨大期3个时期。油茶果实果皮和种皮组织(种壳)都具有木质素积累,除浙江红花油茶外,其余5种类型油茶果皮中木质素积累的方式都是从外向内,呈射线状,逐渐充满整个果皮组织中。【结论】果皮发育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类型油茶果实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油茶果皮木质化过程影响了果实发育,木质素积累越早,果皮厚度越薄,果实越小。种子的最终形态与种皮中的木质素积累情况具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3.
王开良  姚小华 《园艺学报》2020,47(Z2):3145-3146
栝楼新品种‘皖蒌15号’是由‘皖蒌7号’与‘皖蒌1号’杂交选育而成。生长周期约为218 d,中晚熟,10月下旬开始采收;分枝少,坐果位置低,连续结果能力强;籽粒外壳棕黄色,有光泽,出籽率约9.8%,平均千粒质量290.0 g;一年生单果平均650.0 g,块根平均2.6 kg,2年生单果平均698.0 g,块根平均4.8 kg。抗炭疽病、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134.
不同浓度CPPU处理对美味猕猴桃果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PPU[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处理对其生长及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美味猕猴桃单果重随CPPU浓度上升而增加,果形指数在5 mg/L CPPU处理时最高,随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5 mg/L CPPU处理使美味猕猴桃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也分别比对照增加46.31%,65.77%和82.33%,20 mg/L处理使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比对照明显下降;可滴定酸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而糖酸比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下降。5 mg/L CPPU处理使美味猕猴桃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Vc)比对照均上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β-胡萝卜素含量迅速下降。5 mg/L CPPU处理后,美味猕猴桃果实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上升了608.00%与366.47%,20 mg/L CPPU处理后,果实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下降了25%与16.17%。研究结果表明,5 mg/L CPPU处理能改善果实生长及营养品质,而高浓度CP-PU使猕猴桃果实风味变酸,营养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35.
种植密度对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密度调整对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炭疽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基于金华东方红林场的普通油茶资源收集圃的3个重复小区,对105个普通油茶品种进行炭疽病病情调查,采用病情指数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密度调整及品种差异对病害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密度调整后大部分无性系的病情指数都有相应减小,88个无性系的抗病水平与密度调整前差异显著,其中高抗无性系增加4个,抗病无性系增加58个;密度调整对不同品种影响不同,15号、17号、21号等41个无性系在密度调整前后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10号、20号、24号等47个无性系在密度调整前后病情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有17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在密度调整前后病情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密度调整对炭疽病害发生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对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影响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普通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和郁闭林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6.
油茶无性系引种与良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1号、长林23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长林55号、长林166号10个油茶无性系,在青田县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分析各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生长量、早实丰产特性、果实经济性状和油脂营养性状,结果表明:10个参试无性系在试验地造林成活率、5年后保存率均较高,平均分别为95%、92%;各无性系生长性状和单株产量指标差异较大,4号、53号、18号、166号、40号的树高、树冠生长量均较大,4号、53号、1 8号、166号的单株产量最高;果实经济性状指标和油脂营养性状均较对照品种优良,果油率平均值为7.68%,比对照高25.28%.综合分析得出,长林4号、18号、53号、40号、166号5个品种在试验地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结实量大、果实经济指标及油脂营养成分优良,可作为主推品种在该区域推广,3号、21号、23号、27号、55号可作为配栽品种少量搭配推广.  相似文献   
137.
油茶不同芽苗砧嫁接组合的亲和性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长林系列18#品种芽苗作为砧木,取普通油茶长林系列4#、18#品种为接穗,采用芽苗砧法嫁接,通过对嫁接体结合部发育过程中的死亡率及理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嫁接体的亲和性生理。结果表明:0~24 h与1~55 d所得结论相同,即在2个嫁接组合中所测的各生理指标(除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嫁接体结合部SOD活性越低,POD活性越高,MDA质量摩尔浓度越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越高,嫁接组合亲和性越好;嫁接体结合部SOD活性、POD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早,嫁接组合亲和性较好;嫁接组合亲和性与结合部CAT活性未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8.
对湛江农垦成龄和幼龄剑麻紫色卷叶病田间调查发现,一般抗病苗与普通苗发病率为18%~33%,之间无显著差异,而高抗病苗能有效对抗紫色卷叶病(发病率近0);列联表分析表明剑麻的抗病、发病、死亡等现象不是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存在未知关联;根据田间剑麻种植布局,每株周围剑麻分为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两类,调查发现直接接触生病剑麻数量水平决定了发病率高低(相关系数为0.976),每增加一株病麻,剑麻发病率提高13.6%,而非直接接触生病剑麻数对发病率的影响呈弥散状,说明直接接触传染是紫色卷叶病扩散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单块成龄或幼龄剑麻田,还是二者合并,紫色卷叶病发病率分布都存在不发病和高发病2个峰,推测存在2种以上的因子影响剑麻发病,为此提出抗病因子和非抗病因子2个因子共同决定剑麻紫色卷叶病的双因子模型,这2类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剑麻染病、恢复、再染病、再恢复的循环,能够解释目前紫色卷叶病表现.  相似文献   
139.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指标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SPSS软件对17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10个果实性状指标(果重、果高、果径、果型指数、果皮厚、核重、核高、核径、核型指数以及出核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就能概括所有性状98.47%的信息.利用这3个主成分值对17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进行系统聚类,在欧式距离为10时,无性系12号、17号、6...  相似文献   
140.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