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11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2009年11月-2010年2月和2010年11月,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勺鸡冬季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共测量65个利用样方和等量对照样方的17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勺鸡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林型、海拔、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水源距离8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  相似文献   
192.
1 引种、繁育现状 1.1 资源和选优 在对野生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泰国科研人员对本土野生油茶物种开展了初步的选优,例如从清迈皇家农业研究中心Pong Noi试验站周边森林选优的一株结实量较大的单株,其树高达到15m,胸径49.5cm,成熟叶片长度达16.7cm,宽16.6cm,种子油脂品质较好,油脂中油酸含量为76.14%,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占脂肪含量的83.95%,种仁含油率37.82%.2011年,泰国清迈皇家农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该优株进行了无性扩繁,后续试验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他们对清迈省Doisuthep-pui国家公园等地的山茶属结果植株进行了初步选优,确定了籽粒大小均匀、结实量较高的单株.这些油茶资源对于选育适用于泰国本土高产的油茶新品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3.
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单株内、单株间以及产地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在产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产地间果实各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果重、果高、果径和果皮厚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和千克籽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产地内单株间和单株内果实各性状变异程度都遵循果重、单果籽数、千克籽数〉鲜出籽率、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的规律,采样总体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遵循果重〉千克籽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金村和郑地村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黄檀林场和应村乡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大洋山林区的果实性状和黄金村和郑地村的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4.
以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5个居群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的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性状的变异水平相差较大.除了西南地区5个居群外,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在其它居群的多重比较中呈显著差异.除了含油率在居群间的变异略大于居群内外,脂肪酸各组分性状主要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且居群内变异远大于居群间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得综合得分值来评价居群品质水平,结果表明福建漳浦居群综合得分值最高,即品质水平最佳,其次为福建闽清,其余居群排序依次为江西宜春、广西融水、福建建宁、贵州黎平、广西龙胜、广西三江、湖南通道、湖南平江、江西定南、江西崇仁、福建浦城、福建宁化及湖北阳新.  相似文献   
195.
油茶扦插生根主要影响因子及生根相关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为材料,研究了扦插基质、插穗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油茶扦插生根力的影响,测定了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扦插基质、插穗类型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插穗生根有显著影响,其中不同基质的插穗生根率和根系发育程度有差异,混合基质75%红心土+25%河沙的插穗生根率最高,为92.6%-93.7%,但根系欠发达,而以100%珍珠岩为基质的插穗根系发育最好,但生根率稍低,仅64.2%-66.8%;不留叶的插穗无法生根,留半叶的插穗生根率比留全叶的高,顶芽插穗生根率比非顶芽的高,硬枝插穗生根率则明显低于嫩枝;ABT3生根粉促进油茶扦插生根效果好于ABT6、IBA和NAA,其中100 mg.L-1ABT3最适生根。插后,小果油茶插穗中的3种生根相关酶活性呈现规律性变化,POD活性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双峰变化趋势,PPO和IAAO活性呈"上升→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经ABT3处理的3种酶活性变化曲线的峰值显著提高,峰值的出现也明显提前,说明ABT3促进小果油茶插穗生根。  相似文献   
196.
对降雨过程中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流存在滞后的现象,随着降雨总量的不断增加,降雨量与径流量表现为一定的函数关系,竹林和紫穗槐两者表现为幂函数关系,裸地表现为逻辑斯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7.
【目的】为高海拔地区油茶栽培良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武陵山区海拔1020m环境条件下“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及对照品种油茶样本为对象,对其果实鲜果出籽率、鲜籽出干籽率、干籽出仁率、仁出油率等经济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长林53号”油茶鲜果出籽率最高,平均为48.94%,“长林4号”平均鲜果出籽率介于34.16%~36.84%之间,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长林40号”平均鲜籽出干籽率、平均干籽出仁率、干仁含油率为58.95%、75.53%,“长林4号”干仁含油率最高,为55.31%,对照品种平均鲜籽出干籽率、平均干籽出仁率最低,为53.59%和67.15%,“长林53号”干仁含油率最低,为48.58%;“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果油率指标均高于8%,且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综合分析“长林4号”“长林53号”经济性状比较好。【结论】在武陵山区海拔1000 m左右条件下,“长林4号”“长林53号”油茶良种具有进行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8.
‘长林53号’是引种选育的油茶无性系,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种栽培,适应性较广,抗性强,果个大,丰产稳产。芽苗砧嫁接繁殖,适合在湖北省海拔1 000m以下的丘陵、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9.
油茶扦插繁殖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栽培甚广。油茶扦插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性状稳定,操作简单等优势,已成为油茶繁殖的重要技术手段。介绍了20 a来油茶扦插繁殖在水肥温湿度、激素应用、培养基质、穗条状态、造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影响油茶扦插繁殖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0.
油茶籽仁中油脂的水酶法提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An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oil from oil-tea camellia seed (Camellia oleifera).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yield rate such as enzyme kind, addition methods, concentration of enzyme, enzymatic hydrolysis time and temperature, and ration of solid to liqui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The acid protease and cellulase have higher oil yield rate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id protease and cellulase (P<0.05). By directly adding acid protease to seed slurry of oil-tea camellia seed, more oil yield rate can be gotten than those treatments which added acid protease to ground slurry or filtered ground slurry.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enzymolysis are: the concentration of acid protease, 0.1 % (w/w); the enzymolysis temperature and time, 55 ℃ and 3 h,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io of solid to liquid, 1∶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