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7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2篇
  33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35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及相关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2002年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籽粒总戊聚糖含量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探讨了戊聚糖含量的遗传特性及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以期为专用小麦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的籽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总戊聚糖含量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遗传进度较大;结实小穗数与总戊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穗粒重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以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灌浆期不同穗位籽粒谷丙转氨酶(GP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处理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施氮量220 kg·hm-2下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各水氮处理下,小麦不同穗位籽粒GS和GPT活性均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花后7~14 d下降迅速,之后下降缓慢;滴灌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灌浆中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整个灌浆期各穗位籽粒GPT活性;漫灌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整个灌浆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籽粒GPT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著相关,蛋白质产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和上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著相关,籽粒产量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GPT活性呈显著相关。综合考虑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水氮投入认为,滴灌下施氮量220 kg·hm-2可作为该地区小麦适宜栽培模式的参考。  相似文献   
53.
54.
为研究利用休闲稻田消解沼液生态效应及对后季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脱潜潴育型水稻土青紫泥田上,进行4年定位田间试验,考察了休闲季灌施不同用量沼液对水稻产量、稻谷、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差异以及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提出休闲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休闲稻田灌施沼液可有效消解单一水稻轮作制地区沼气工程冬春季产生的沼液,每公顷休闲稻田每年安全消纳沼液3000t,后季水稻可在不施化学氮、钾肥,减半施用磷肥的基础上获得与全化肥处理相近或略高的产量;休闲季灌施沼液对土壤肥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都明显高于不灌沼液处理,但除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外,各种养分含量年度递增趋势并不明显,没有出现养分过度累积导致的富营养化;与全化肥处理相比,休闲季灌施沼液后土壤及稻谷中有害重金属含量没有明显增加;综合沼液灌溉对产量、土壤质量、稻谷安全品质监测结果,在水稻生产安全、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下,确定休闲稻田沼液安全消解容量为N1500kg·hm-2。  相似文献   
55.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与小麦品质密切相关,尤其对面包烘烤品质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HMW-GS的一些优质亚基基因已被标记和克隆,并应用在育种中,从而为小麦品质的改良提供了理论根据.对HMW-GS的结构、分离方法、与小麦品质的关系、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栽培农艺措施共同改善我国HMW-GS分布及含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
试验采用室内水培方法,以郑州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4个不同浓度As(Ⅲ)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形态指标及种子、根和芽3个部位在培养48~180 h内源ABA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砷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效应;5 mg/L以下的As(Ⅲ)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籽粒重、芽重有促进作用,随着As(Ⅲ)浓度的继续增加,这几项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根和芽中内源ABA的平均含量均随着As(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种子中ABA的平均含量变化不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种子中的ABA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根和芽中的AB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说明5 mg/L以下的As(Ⅲ)减少了ABA的合成,而5 mg/L以上的As(Ⅲ)则促进ABA的合成。  相似文献   
57.
施肥对红壤稻田硫素演变及供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进行 15年的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稻田土壤硫素肥力演变和对土壤供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结构明显影响土壤全硫、有机硫、无机硫和供硫潜力 (无机硫加部分有机硫 ,40℃KCl浸提 )的演变时间进程以及土壤有机硫的潜在矿化量、矿化常数和矿化半减期 ,稻草还田和有机肥施用有利于土壤硫的积累 ,提高土壤供硫能力 ;连续盆栽幼苗试验结果表明 ,作物吸硫量以稻草还田区 有机肥加化肥区 全化肥区 无肥区 ,与土壤全硫、供硫潜力及土壤硫潜在矿化量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5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平衡施肥对长期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制中2季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是现阶段土壤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P、K则不成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连续2季不施用P、K对作物产量、养分含量和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轮作周期内最佳施肥量处理(OPT)的地上部N总累积量为314.2kg.hm-2,其中土壤N供应量分别占大棚茄子季和水稻季N累积量的63.0%和72.9%,N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10.85%和24.9%;2季地上部P2O5和K2O的总累积量分别为159.5和543.9kg.hm-2,土壤P和K的供应量均超过了90%,P肥和K肥的2季总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1.5%和8.6%;减少总施N量和N肥后移至水稻季的施肥措施均可增加作物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大棚茄子季和水稻季的适宜施N量分别是450和150kg.hm-2,可比常规施肥量分别减少55%和33.3%;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消耗土壤养分,但大棚茄子长期高量施肥累积的养分仍有向下层土壤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研究金花茶组植物花朵及不同花器官中多酚组分的组成和含量,为多酚组分在金花茶植物分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HPLC方法测定金花茶组22种植物全开期花朵的花瓣、雄蕊、萼片3类器官中9种多酚组分含量,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其与金花茶组植物分类的关系。[结果 ]在所测的9种多酚组分中,GCG、ECG、CG在全部样品中均检测到,而GA、GC、EGC、C、EC、EGCG在不等数量的样品中未被检测到。多酚含量最高的组分为EC,其次是EGC、GCG和ECG,剩余5种组分含量很低,前4种组分是花朵多酚总量的主要成分。在3类器官中,多酚总量及EGC、C、EC、EGCG、GCG、ECG 6种组分含量的排序为:萼片雄蕊花瓣;CG组分含量的排序为:花瓣雄蕊萼片;GA和GC组分含量的排序为:雄蕊萼片花瓣。聚类分析发现,雄蕊多酚组分聚类结果与各分类系统的相似率最高,达80.00%~90.00%,萼片多酚分类结果相似率为75.00%~88.89%,花瓣多酚分类结果相似率为58.33%~81.82%。[结论 ]金花茶花朵中多酚组分含量最高的为EC,主要多酚组分为EC、EGC、GCG和ECG,在3类器官中多酚含量的排序为:萼片雄蕊花瓣。雄蕊多酚组分的聚类结果可以作为金花茶组植物系统分类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0.
鉴定评价技术规范标准的研制是植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标准以全国野生玫瑰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测试方法,对野生玫瑰53个测试性状进行测定和描述,并给予相应代码与模式图。本标准对于全国野生玫瑰种质资源的整合、规范鉴定评价,以及信息与实物共享机制与体制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并适用于野生玫瑰植物新种质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和评价、收集、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