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44篇
  19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中国特有小麦(新疆稻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云南铁壳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中国特有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多态性,结果显示,斯卑尔脱小麦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上具有明显特点,在Glu-A1位点上以1亚基为优势亚基,在Glu-B1位点上以13+16亚基居多,而这两种亚基在其他六倍体小麦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新疆稻麦在Glu-1D位点上具有特殊的HMW-GS类型。结合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特有小麦的起源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2.
WRKY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基因, 在植物对外界胁迫响应及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一个新的小麦WRKY转录因子基因TaWRKY44, 获得其全长cDNA, 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97 bp, 编码298个氨基酸。半定量RT-PCR的结果表明, TaWRKY44在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 并且受干旱和低温胁迫诱导表达。转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表明, TaWRKY44的拟南芥超表达株系叶片变小, 叶柄缩短, 并且叶片细胞也明显小于野生型。另外, 转基因系对ABA、干旱和盐等胁迫处理的敏感性也高于野生型, 说明该基因可能作为一个转录抑制子参与逆境胁迫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23.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库之一。来自以色列Mount Hermon的野生二粒小麦材料IW3 和IW10对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E09表现高抗。对硬粒小麦Langdon与IW3和IW10两个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和F3家系的遗传分析表明,IW3和IW10对小麦白粉菌E09的抗性均受显性单基因控制,暂被命名为MlIW3和MlIW10。采用BSA法和SSR标记分析,筛选到与抗白粉病基因MlIW3和MlIW10连锁的5个SSR标记,这两个基因均位于Xbarc84和Xwmc326之间,顺序为Xbarc84–4.6 cM–MlIW3–1.6 cM–Xwmc326和Xbarc84–6.6 cM–MlIW10–0.6 cM–Xwmc326。根据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和在中国春的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的定位结果,这两个抗白粉病基因被定位在3BL染色体的末端。根据MlIW3和MlIW10的来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推断这两个基因可能是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1或其等位基因或位于同一个基因簇中。  相似文献   
124.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利麦和燕大1817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每条染色体平均8.3对)分析了燕大1817和胜利麦对其38份后代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26.8%,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43.6%;在部分同源群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25.9%、25.7和26.4%,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6.1%、39.1%和44.0%。说明引进种质对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在染色体水平上,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20.0%~63.3%间,其中对1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20.0%,对7A染色体贡献率高达63.3%。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7.5%~44.2%间,其中对2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7.5%,对7D染色体贡献率可达44.2%。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7个,分别是3A上的Xwmc11–Xcfa2262、7B上的Xbarc1073–Xwmc475、1AL上的Xgwm357–Xwmc312、7DS上的Xbarc305–Xwmc506、4AS上的 Xgwm165–Xgwm610、1B上的Xwmc419–Xwmc134和2D上的Xcfd56–Xbarc228,其中,3A染色体上的Xwmc11–Xcfa2262区段对衍生品种贡献率高达77.5%。而胜利麦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8个,分别是6BS上的Xwmc105-Xwmc397、3D上的Xgdm72–Xgdm8、2DS上的Xgdm5–Xgwm455、7AL上的Xbarc121–Xgwm332、5DL上的Xgwm174–Xwmc161、5BL上的 Xgwm499–Xbarc308、5A上的Xbarc141–Xgwm291和4BL上的Xgwm66–Xgwm251,其中6BS上的Xwmc105–Xwmc397区段对衍生品种的贡献率最高,达71.3%。这些基因组(单元型)区段上存在许多与产量、抗病、抗逆和适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和QTL,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5.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var. dicoccoides)是小麦抗白粉病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利用野生二粒小麦WE18与普通小麦品种(系)连续多次杂交和自交,育成对白粉病菌生理小种E09高度抵抗的小麦新品系3D249(京双27//燕大1817/WE18/3/温麦4,F7)。利用高感白粉病品系薛早和3D249组配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代、F2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系3D249对E09小种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该基因为MlWE18。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和分子标记分析,发现4个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Xwmc525、Xwmc273、Xcfa2040和Xcfa2240)、1个EST-STS标记(Xmag1759)和1个EST-STS序列标记(XE13-2)与抗白粉病基因MlWE18连锁,在遗传连锁图谱上的顺序为Xwmc525–Xcfa2040–Xwmc273–XE13-2–Xmag1759–MlWE18–Xcfa2240。SSR标记的染色体缺失系物理定位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基因MlWE18位于小麦7A染色体长臂末端的Bin 7AL 16–0.85–1.00。与已知定位于该染色体区域的Pm基因遗传连锁图谱比较表明,MlWE18与抗白粉病基因Pm1、MlIW72、PmU、Mlm2033和Mlm80均位于7AL相同染色体区段。  相似文献   
126.
为解析小麦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构建了MADS-box基因系统进化树,发现小麦中存在花发育ABCDE模型的各类基因。半定量RT-PCR和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A类基因AP1/FUL小麦中的同源基因TaFUL在所有花器官中都表达,在外稃和內稃中表达水平最高。B类基因TaAP3和C类基因TaAG的表达模式保守,TaAP3在浆片和雄蕊中表达,TaAG在雄蕊和雌蕊中表达。D类基因OsMADS13的同源基因除了在雌蕊表达外,在浆片也有较高的表达,暗示该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胚珠和浆片的发育。E类基因TaSEP在内稃和内三轮器官表达,在外稃和护颖中不表达。LHS1是禾本科特有的MADS-box基因亚家族,发挥E类基因的功能。TaLHS1除了在內稃和外稃表达,在护颖中也有表达。水稻中控制心皮发育的DROOPING LEAF(DL)基因的同源基因TaDL除了在外稃和心皮表达外,在护颖中也有表达。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控制小麦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保守,但部分基因功能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分化。另外,结合小麦外稃和护颖形态结构分析,TaLHS1以及TaDL的表达模式暗示小麦的护颖和外稃这两个器官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7.
节节麦D染色体组特异RAPD标记(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节麦(Triticumtauschii,2n=14,DD)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42,AABBDD)D染色体组的供体,节节麦具有许多对小麦育种有益的性状,如抗病虫,优质等,这些有利性状可通过有性杂交直接导入普通小麦中,因此,节节麦是小麦遗传改良十分有价值的近缘种质。建立重要有种目标性状的分子标记是开展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础。RAPD是利用PCR扩增技术和单一随机引物检测核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快速,所需DNA数量少,因此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有独特的用途。目前RAPD技术已应用于构建连锁图,品种鉴…  相似文献   
128.
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分析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化配置。用此方法分析农大139 1973~1983年北京地区的区域试验资料,得到的产量结构优化结果与七十年代该品种千斤试验田的产量结构近似。采用约束方程建立产量构成因素配置的模拟方程,用来模拟不同产量水平的品种的优化产量结构。研究表明,运用系统方法,可使育种目标产量设计由半定量化上升为定量化。用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预测杂交 F_1的产量.选用低层次性状作为控制变量,其预测效果优于用双亲产量的预测效果。用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的离回归标准差衡量,前者为9.66,后者为16.00,预测与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前者为0.8395,后者为0.1862。此外,从籽粒灌浆生理上寻找新的控制变量,发现预测效果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9.
小麦光合作用与耐热性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小麦品种对高温的反应存在差异。在田间选择4个耐热性不同的品种,于籽粒灌浆期测定植株旗叶在高温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变化,结果分析表明耐热品种农大93和农大96比热敏感品种丰抗13和京411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对小麦耐热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0.
普通小麦和轮回选择后代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亲本的配合力,根据配合力选择亲本对于杂种优势强优势组合选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亲本之间配合力的差异以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来进一步评价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以及50个杂交种的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