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44篇
  19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山东小麦籽粒硬度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PCR扩增、酶切及DNA测序技术,结合改良的friabilin提取及电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431份农家品种、63份历史品种和29份当前主栽品种的籽粒硬度分布以及Pina和Pinb等位变异类型进行研究,以探讨山东小麦籽粒硬度的演变规律。农家品种、历史品种和当前主栽品种中硬质麦比例分别为75.6%、12.7%和27.6%,混合麦分别占20.4%、19.0%和13.8%,而软质麦分别占3.9%、68.3%和58.6%。农家品种中共有6种基因型,Pina-D1b/Pinb-D1a和Pina-D1a/Pinb-D1p分别占硬质麦的38%和59.6%。历史品种中有4种基因型,8份硬质麦中Pina-D1b/Pinb-D1a占37.5%,Pina-D1a/Pinb-D1b占37.5%,而Pina-D1a/Pinb-D1p只占25.0%。当前主栽品种中,8份硬质麦全部是Pina-D1a/Pinb-D1b类型。长芒透垅白等3个品种的Pin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双突变,起始密码子下游96 bp处碱基C突变为A,而且在265 bp处发生了A碱基的缺失,将其命名为Pinb-D1aa。  相似文献   
62.
选用15份我国不同生态区的普通小麦品种(系)及9份不同国家的斯尔脱小麦品种(系),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小麦种间,品种(系)间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探讨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遗传基础的途径。所利用的18对微卫星引物的24份材料中均有搁增产物,共扩增出分子量小于500bp的条带495条,其中468条带(占96.78%)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可拉增出26.6条多态性带。研究发现,9份斯卑尔脱小麦微卫星多态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玉米穗粒数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以玉米强优势杂交种豫玉22及其亲本综3和87-1的花器官形成期雌穗为材料,采用高通量的2-DE和MALDI TOF MS技术,建立了它们的蛋白差异表达谱,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质谱鉴定。结果显示,在检测到的1 290个蛋白点中,有114个(8.84%)在杂交种与亲本之间的表达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表现单亲沉默、偏高亲、中亲表达、偏低亲、杂种上调、杂种下调、亲本特异和杂种特异表达模式的蛋白点分别为27、25、15、13、11、11、10和2个。另外,成功鉴定出其中的104个差异表达蛋白点,涉及代谢、信号转导、能量、转录、蛋白质合成、蛋白运输与储藏、细胞生长与分裂、细胞结构、抗病防御、次生代谢、转座子及功能未知和假定蛋白等12个功能类别。玉米杂交种与亲本蛋白在丰度上的明显差异及涉及多个功能类别,可能与玉米穗粒数杂种优势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4.
普通小麦中一种雌性不育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杂种优势已在许多异花和自花授粉作物中广泛运用, 大大促进了主要农作物的生产. 水稻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及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使杂交水稻三系及两系配套及其应用成为现实 , 为杂优利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许多启示. 小麦提型雄性不育系的引进, 揭开了我国小麦杂优利用研究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 相继引进、发现并成功选育了  相似文献   
65.
采用普通小麦农大3338和京冬6号的组合构建的包含216个株系的DH系为材料,以包含379个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一年两点田间试验,对株高及其组成成分不同节间长度的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两点最终株高共定位到8个QTL,分布在染色体2D,4B,4D,5A,6D,7A上,共解释株高变异为91.86%(北京)、92.63%(临汾)。各节间表型数据总共定位到28个QTL,分布在染色体2B,2D,3B,4A,4B,4D,5A,6A,6D,7A上。这些QTL基本包括了影响最终株高的8个位点,各节间长度还有部分特有的QTL。上述结果为在育种中实现对株高、穗下节长和其他节间长度的精细遗传操作及深入解析株高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Alt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卑尔脱小麦材料Altgold含有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Alt。该基因被定位于小麦2A染色体短臂末端。本研究基于小麦与短柄草和水稻基因组良好的共线性关系,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Alt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该基因所在基因组区域对应于短柄草第5染色体和水稻第4染色体的直系同源基因组区域,据此开发出与LrAlt连锁的EST-STS标记BE498683、BE471132.1、BG605273和CD454629,并构建了LrAlt的遗传连锁图谱,这4个EST-STS标记与Xbarc212共分离,位于LrAlt近着丝粒侧,距离LrAlt 1.9cM。同时,通过筛选Graingenes 2.0公布的位于LrAlt附近的SSR标记,发现Xbarc124、Xgwm614与LrAlt紧密连锁,均与Xbarc212共分离。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策略和筛选Graingenes 2.0公布的SSR标记,共得到与LrAlt紧密连锁的9个新的分子标记,为构建LrAlt的高密度精细遗传连锁图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聚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为了研究穗分枝小麦作为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应用价值,选用2个穗分枝小麦与5个普通小麦采用NC Ⅱ设计配制了10个杂交组合,对其9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下第一节长、穗长、株高3个性状表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和对照优势,且所有组合都表现为正向优势;穗粒重和千粒重2个性状不同组合间对照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其中多数组合表现正向优势(两个性状分别为90%和70%).同时,筛选出一个单株产量对照优势为16.7%的强优势组合(3218×分2).配合力分析表明,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有些亲拳个别性状一般配合力较好,可根据育种目标有选择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68.
富硒强筋紫粒小麦品种——农大3753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特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新品种农大3753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选育的,由组合京冬8号/黑小麦76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系谱号为:97冬加(2)-0-1-1-3-3-0。2006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冬性,籽粒紫色,产量高,富含微量元素,强筋,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俱佳。本文详细介绍了农大3753的特点、选育过程和栽培措施,并初步分析了该品种株高低于双亲、加工品质优于双亲的原因,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以及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9.
不论在田间或大田生产中,任何一个用于比较几种试验处理(如作物品种或肥料的不同配比)效果的试验都需要作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必须包括如下资料:小区大小;相邻小区之间的空档(即走道);试验总面积;方位;小区的排列;每小区试验处理的代号;说明及标题;小区数等.图1为一个典型的手工画出的试验设计图.如果处理代号或小区号出现一个差错都会对试验造成很大损失.小区数上百个,处理因子6个以上的试验是屡见不鲜的,而且通常在一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系运用系统思想分析小麦育种问题的尝试。小麦的产量形成可视为一个系统,产量因素之间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有机联系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观点;产量可分解为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后者的可继续分解性体现了系统的层次性观点,据此提出在分析有关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时采用分层次回归和多级通径分析方法,以避免传统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中自变量之间仍存在的因果关系。产量构成因素决定产量体现了系统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化配置则体现了系统结构优化的观点,据此提出了研究产量结构优化的定量化方法.不同生态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产量结构,这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互作的观点。而杂交小麦的产量系统当考虑亲本有关性状对其的影响以及杂交 F_1产量的信息对亲本选配的反馈,则可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