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5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己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1:1、1:3、1:5、1:7、1:9、1:11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93、0.643、0.571、0.338、0.369、0.513、0.577、0.726 mg/L;6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0.85、1.64、1.58、1.16、1.05、0.84。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己唑醇,氰烯菌酯与己唑醇1:3和1:5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鹅生长激素基因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莱茵鹅、四川白鹅、豁眼鹅、皖西白鹅和朗德鹅5个鹅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鸭、鹅生长激素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引物扩增第2、第3、第5外显子,用PCR-SSCP方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对不同鹅品种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鹅GH基因第2外显子上共发现2个单碱基突变位点,第39个碱基处的T→C突变未发生氨基酸变化,为沉默突变;第74个碱基处T→C单碱基突变导致第25个氨基酸由缬氨酸(V)变为丙氨酸(A);鹅群中表现出10种基因型(AA、AB、AC、AD、BB、BC、BD、CC、CD、DD)。统计结果发现:10种基因型在鹅品种间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所有鹅品种均处于Hardy-W e inberg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分析显示: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朗德鹅最低,豁眼鹅最高;朗德鹅PIC为0,四川白鹅为中度多态外,其他品种均为高度多态。表明鹅GH基因在不同鹅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进一步作为候选基因来分析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10周龄白羽番鸭为材料,对ApoVLDL-II基因内含子1进行克隆和SSCP检测,并分析其多态与生长、肉质和脂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内含子1序列全长1 362 bp,与家鸭和鸡的同源性分别为93.6%和69.2%;经SSCP分析,仅A4位点检测到多态,共3种基因型,序列比对发现在770 bp碱基之后插入/缺失1个AAAATCTTGTTTA序列和803 bp处发生A→G突变,该位点属中度多态,并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CC基因型个体的pH和胸肌水分显著低于DD基因型的(P<0.05),肌内脂肪(IMF)、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胆碱酯酶(ChE)则显著高于DD型的(P<0.05),CD基因型个体的胸肌水分显著低于DD基因型的(P<0.05),其他性状各基因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推测,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内含子1的多态可能对肉质和脂肪代谢有着重要影响,CC基因型可能是脂肪沉积的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以黑羽番鸭为素材,利用PCR-SSCP技术寻找该群体G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与体质量、屠宰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H基因第1内含子上发现了A1251C、A1322G、T1378C、G1440A共4个SNP,形成了AA、AB、BB 3种基因型,群体纯合度为0.502 7,多态信息含量为0.373 6。在番鸭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BB型公鸭体质量在不同周龄时处于最高值;在13周龄屠宰时,BB型公鸭的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显著高于AA型和AB型(P0.05);在内脏组织中,BB型腹脂质量、心质量显著高于AB型(P0.05);AA型、AB型、BB型3种基因型间屠宰指标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母鸭所有指标在3种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关联分析表明B基因可能是公鸭早期增重的有利基因,在母鸭上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采用MTT法分别检测mLIF、bFGF和SCF 3种细胞因子在单独添加和联合使用时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SSCs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细胞因子分别单独添加时,各实验组增殖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3种因子联合使用时,低剂量组合共同促进SSCs的增殖,高剂量组合则抑制SSCs的增殖;③SCF、bFGF和mLIF的适宜剂量分别为10~20、10~20和10~15 ng/mL。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以甜菜碱替代蛋氨酸不同水平应用到鹅的日常饲养中,研究对其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200只健康鹅平均分为4组,分别为普通日粮饲养的对照组,在普通日粮的基础上以甜菜碱替代蛋氨酸25%水平的试验组Ⅰ,在普通日粮的基础上以甜菜碱替代蛋氨酸50%水平的试验组Ⅱ和在普通日粮的基础上以甜菜碱替代蛋氨酸75%水平的试验组Ⅲ。试验结束后测定其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和肝脏生化指标。结果发现,在普通日粮的基础上用甜菜碱替代25%和50%的蛋氨酸对鹅的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 <0.05),平均日产蛋率分别提高5.89%和3.85%,料蛋比降低6.20%和5.04%;普通日粮中用甜菜碱替代25%和50%的蛋氨酸对鹅血清和肝脏抗氧化物指标也有显著影响,其中前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增加幅度最高,肝脏中GSH-PX、T-SOD活性最强,MDA含量的降低幅度也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日粮的基础上用甜菜碱替代25%的蛋氨酸,对鹅的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生化指标具有积极的显著影响,并能提升鹅的产蛋率,增加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提升肝脏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半番鸭及其亲本生长曲线拟合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测定了樱桃谷鸭、白羽番鸭、苏牧麻鸭、白羽番鸭♂×樱桃谷鸭♀(樱番鸭)、白羽番鸭♂×苏牧麻鸭♀(苏番鸭)早期体重数据,发现樱番鸭杂种优势率为12.8%,苏番鸭为22.04%。用Logistic、Von Bertalanffy和Gompertz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通过比较拟合优度、复相关指数和进行适合性χ2检验,发现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比较5组鸭Gompertz模型拟合参数,结果表明:在亲本鸭组中白羽番鸭初始重较樱桃谷鸭和苏牧麻鸭高,初始生长速度、最大周增重较这2个亲本组低,拐点时间也比其晚。2个杂交组最大周增重、成熟速度、极限体重、拐点体重、初始重和拐点时间都有很大提高,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为报告基因体外转染鸡胚胎精原细胞(Chicken embryonic spermatogonial cells,CESCs),比较磷酸钙、脂质体(梭华-Sofast)、电穿孔3种方法转染EGFP的效率,以获得高效的体外转染方法。本研究分离孵化16d的鸡胚睾丸,获取CESCs,体外培养和传代扩增,传至第2代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阶段特异性表面抗原-1(Stage 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1,SSEA-1)免疫荧光鉴定。运用磷酸钙、脂质体(梭华-Sofast)、电穿孔3种方法体外转染第2代CESCs,荧光细胞计数法分析转染效率。结果表明:与磷酸钙法、脂质体法相比,电穿孔法可获得更高的细胞成活率和转染率(68% vs 39%、65%,19.70% vs 2.92%、9.73%),差异显著(P〈0.05)。因此得出,电穿孔法是将外源基因导入鸡胚精原细胞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孵化至16 d的鸡胚睾丸中分离获取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比较3种培养液、2种处理(有无饲养层)对SSCs生长的影响,并对SSCs保持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无饲养层细胞存在的条件下,DMEM、TCM199和RPMI1640培养液中,SSCs的存活时间分别为6.5、6.0和3.5 d,DMEM和TCM199培养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与RPMI1640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有饲养层细胞存在的条件下,在DMEM、TCM199和RPMI1640培养液中,SSCs的存活时间分别为45.5、38.0和14.0 d,三者相互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6种培养体系中,SSCs在培养体系Ⅳ中的存活时间和AKP阳性克隆率分别为(45.5&#177;3.20)d和0.31&#177;0.46,极显著地高于其他5种培养体系(P〈0.01)。SSCs在培养体系Ⅳ中传代至1、2和3代时,AKP阳性克隆率分别为31.6%、20%和18%。SSCs形成的克隆,经AKP活性检测和SSEA-1免疫染色,均呈阳性。传代至第3代的SSCs,其染色体组型保持不变,为2n=78。这些结果表明,SSCs在以DMEM为基础培养基的培养体系Ⅳ中培养至第3代时,仍保持干细胞未分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微生物肥料,研究两种微生物肥料在白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能明显促进白菜植株的生长发育,改善白菜的植株及经济性状,产量提高10.4%~14.6%,增收272.02元/667m2和405.40元/667m2。说明微生物肥料在白菜生产上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