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0篇
  43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6个灌溉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麦田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淋失以及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影响土壤NO3--N的含量和分布,土壤NO3--N含量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多而降低,而且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冬小麦植株在返青期不灌水处理积累的氮素最高,拔节期后显著低于其他灌水处理(P<0.05),开花-成熟期,灌1水、2水和3水处理植株积累氮高于灌4水和5水处理.花后叶中氮向穗部的转移率为82%左右,且随着灌溉量的增大而升高,茎中氮的转移率偏低,平均75%.成熟期,花后叶茎(未考虑根)及花后植株同化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分别为34%,32%,34%,植株总氮在穗部的分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灌3水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灌水量促进土壤NO3--N向下淋溶,使土壤60 cm以上NO3--N含量降低,不利于作物吸收.适度干旱有利于冬小麦植株氮素的积累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花后营养器官氮向穗部的转移率叶>茎,穗中氮约66%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34%来源于花后同化氮量.权衡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灌2水或3水是华北地区较好的灌溉选择.  相似文献   
72.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干旱胁迫使冬小麦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可变荧光与最小荧光比(Fv/Fo)、稳态荧光(Ft)、初始荧光到最大荧光1/2点的时间(T1/2)均明显降低,表明干旱胁迫使冬小麦叶片光II(PSII)质子醌库(PQ库)容量变小,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系统II潜在活性受到抑制,干旱胁迫直接影响了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和CO2同化过程。  相似文献   
73.
降水是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近46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表明,太行山山前平原降水量在以每年5.1mm速度下降,其中夏玉米季下降比较严重。而冬小麦季的灌溉需水量是夏玉米季的2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作物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密切,而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变异性不大,今后应提倡合理灌溉。  相似文献   
74.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工作,但目前盐碱区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严重制约了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如何在水资源约束下,优化统筹土壤水肥盐动态调控是当前盐碱地可持续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有机培肥、耕作、节水灌溉、田间覆盖、咸水利用等农艺措施,在盐碱地建立“控盐、保肥、保水”的肥沃耕作层,显著改变了水肥盐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运移过程,实现了盐碱地质量和产能快速提升,上述内容也日益成为盐碱地改良利用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系统总结了盐碱地改良和肥沃耕层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盐碱地肥沃耕层构建下土壤水肥盐综合调控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协同关系等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盐碱地可持续改良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