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11篇
  29篇
综合类   1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为探究蓄水坑灌条件下苹果树冠层导度的日变化规律,使用茎流计法计算冠层导度,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蓄水坑灌和地面灌溉不同处理下苹果树冠层导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对气象因子(空气温度、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苹果树冠层导度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到11∶00左右;灌水上下限越高,冠层导度越大;相同灌水条件下,蓄水坑灌处理苹果树冠层导度高于地面灌溉处理;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风速与冠层导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冠层导度呈负相关关系,各气象因子对冠层导度影响显著,均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52.
为了探究插入式灌水器的水力特性,为其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室内出流试验,研究了灌水器间距S、供水压力H对插入式灌水器灌水均匀度和出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距20~60 cm、压力6~16 m条件下,插入式灌水器的灌水均匀度均大于80%,灌溉效果满足滴灌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灌水均匀度随供水压力的增大略有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因此通过增大供水压力来提高灌水均匀度的做法是不经济的;随着灌水器间距的增大,支管敷设长度增加,管路水流沿程水头损失增大,灌水均匀度逐渐下降;在供水压力6~16 m范围内,插入式灌水器的出流量和供水压力关系符合q=k H~x,当灌水器间隔S=20~60 cm时,流量系数k=0.394~0.429,流态指数x=0.671~0.711,流态指数均大于0.5,灌水器属非压力补偿器。  相似文献   
153.
将导叶片旋流器作为产生螺旋流的装置,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旋流器下游断面的螺旋流流速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旋流器下游断面流速整体上关于管道圆心呈120°旋转对称分布.从管壁到管道断面中心旋流器下游断面的轴向流速逐渐增大,而周向流速和径向流速则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轴向速度位于管道断面中心处,最大周向流速位于距管壁约1cm处,最大的径向速度位于距管壁约2cm处.旋流器导叶片扭转角越大,在下游断面产生的螺旋流的周向流速、强度就越大,螺旋流的影响距离就越远.在距离旋流器导叶片后缘2m之前,螺旋流衰减较快,且随着旋流器的导叶片扭转角的增大,螺旋流衰减加快.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螺旋流旋流输送理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4.
为了探究新型插入式灌水器的入渗特性,为灌水器结构优化及田间应用提供理论指导.试验在沙壤土条件下,以供水压力(6、8、10、12、14、16 m)为变量,对埋深为20 cm的新型插入式灌水器进行室内入渗试验,分析湿润体形状、湿润锋运移及累积入渗量与供水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供水压力水头H=14 m是湿润体内部是否产生冲蚀...  相似文献   
155.
为了探明不同评价方法对水分-沸石耦合调控策略下交替膜下滴灌番茄生长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选取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和优化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处理下番茄株高Kh、茎粗Kt、根体积Rv、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指数Lai、维生素C含量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产量Yield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共九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得出各处理的综合评价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生长品质因子和水分效率因子两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4.420%和17.02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各处理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Z6W100>Z9W100>Z0W100>Z3W100>Z6W75>Z9W75>Z3W75>Z0W75>Z  相似文献   
156.
为分析筒装料螺旋流管道水力输送的能耗问题,该研究以导流条安放角为主要控制变量,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管道车间断面的螺旋流流速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导流条安放角条件下,管道车间断面的轴向流速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先由管壁向内扩散,再由管轴线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且管道车间各断面轴向流速值整体较大,最大值达到3 m/s。不同导流条安放角下车间断面的径向流速基本在-1~1 m/s之间波动,且径向流速值为0的区域相对较大;随着导流条安放角度的增加,管道车间断面的径向流速逐渐呈现120°旋转对称分布,且在0°、120°与240°极轴方向上径向流速值较小。相较于轴向和径向流速,周向流速受导流条安放角的影响最大,且周向流速强度随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值能达到1.5 m/s。同时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逐渐增大,沿圆周断面呈逆时针旋转的周向速度增加;同径向流速类似,随着导流条安放角的增加,管道车间断面的周向流速也逐渐呈现120°旋转对称分布,但在0°、120°与240°极轴方向上周向流速值反而较大。该研究不仅完善了管道螺旋流理论,而且可为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7.
为明确不同评价体系下主成分模型对水分[50%E、75%E、100%E(E为水面蒸发量)]-沸石(0、3、6、9 t/hm2)耦合下交替膜下滴灌番茄生长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构建了PCAg、PCAq、PCAp、PCAc等4种主成分模型,并对其番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差异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PCAg、PCAq、PCAp、PCAc模型均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均命名为非水分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9.18%、71.05%、76.83%、77.52%;第2主成分均命名为水分利用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4.51%、21.56%、17.05%、16.31%。在PCAq中,Z0W100条件下番茄种植综合评价得分最低,Z3W50条件得分最高;在PCAg、PCAp、PCAc中,均为Z0W50条件下番茄种植综合评价得分最低,Z6W100条件得分最高。基于PCAp和PCAc模型的番茄综合评价结果的相关系...  相似文献   
158.
为探究蓄水陶土持水能力及改良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进行了蓄水陶土持水特性试验及室内上覆蓄水陶土层的土柱入渗和蒸发试验。蓄水陶土设置3个粒径水平(20~30,5,2 mm),土柱试验上覆蓄水陶土层厚5 cm,并以不覆盖蓄水陶土的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室温15 ℃下,3种粒径的蓄水陶土40 s内均能达到饱和,且蓄水陶土吸水倍率介于30%~90%,同时释水速率较为缓慢,蓄水陶土持水性较好;就土柱入渗而言,不同粒径的蓄水陶土均显著促进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较CK处理增加40%~60%,且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土柱蒸发方面,连续蒸发7天时,不同粒径蓄水陶土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土壤蒸发,且粒径为5 mm时的效果最明显,其累积蒸发量比CK减小67.23%;上覆蓄水陶土层可减少土壤水分散失,上覆不同粒径蓄水陶土的土柱,在10—25 c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率较CK可提高4~5倍。综合考虑土壤入渗及蒸发过程,上覆蓄水陶土的粒径为5 mm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能够为构建提高黄土高原坡面渗蓄能力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