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汤进华  钟儒刚  宋成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68-10470
采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3个指标对中部地区就业状况与东、西部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应从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教育与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居住用地数据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居住用地的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西宁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利用水平,集约利用、适度利用和低度利用土地分别占居住功能区用地面积的3.04%、61.84%和35.12%。(2)西宁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绝对规模潜力为2 918.65 hm2,相对规模潜力为62.54%;保留现有物业,利用空闲地的经济潜力为18 221.20万元,单位经济潜力为3 615.32元/m2;进行部分改造,部分拆除现有物业的经济潜力为53 295.38万元,单位经济潜力为806.65元/m2。  相似文献   
13.
咸宁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的湖北省咸宁市为例,在对城乡用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方案。结果表明,1996~2005年咸宁市城乡用地总量呈上升趋势;城乡用地存在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偏高、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未来城乡用地总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将有所减少。最后,从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建立完善城乡挂钩政策上提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青海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通过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工业用地的典型宗地,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5.
谈兵  翟文侠  宋成舜  柯新利  陈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129-4130,4164
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TD)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GTD)分析了西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同时结合Markov模型,分析了土地类型转换特点。结果表明,GTD为0.15%;UTD最大的是园地,最小是草地。耕地去向主要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来源主要是其他土地和草地;林地去向是建设用地,来源为耕地和其他土地、草地;草地的去向是耕地和林地,没有来源;建设用地只有农村居民点整理为耕地转出,来源主要是耕地,比重占78.49%。总之,2015~2020年间,耕地比重先增后减,总体减少614.97 hm2;草地不断较少,减少329.91 hm2;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增加567.63 hm2。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咸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成舜  谈兵  黄莉敏  柯新利  匡兵 《土壤》2013,45(4):746-751
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咸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趋势;②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处于拮抗发展状态,耦合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态势;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宋成舜  翟文侠  陈志  刘成武 《土壤》2011,43(6):1021-1027
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以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处于适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面积为542.13 hm2,适度利用面积为5 546.56 hm2,低度利用面积为2 094.99 hm2;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集中在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上.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必要了解和评估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服务功能。基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耕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出发,选取耕地资源的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大气净化功能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地保持价值、土壤营养保持价值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这6种服务功能价值作为测算因子,利用市场价值法对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年均值进行测算,最终定量计算出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的年价值总量分别为730038.69万元和714774.99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降低了2.09%。从各组成来看,耕地资源的气体调节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位居各组成前列。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2012年年均耕地生态价值最高的是黄冈市(172530.7万元),最低的是鄂州市(21786.86万元)。从空间变化来看,耕地生态价值只有潜江市有所增加,而其他城市耕地生态价值均为下降。研究结论对制定区域耕地保护政策,特别对耕地补偿政策和促进耕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区域的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和区域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二者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很强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它们的内在关系表现为:农业结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以适应城镇发展的需要。而城镇化又必须以区域农业发展为前提。从世界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看,农业首先为城镇化发展完成原始积累.“以农促城”推动区域城镇化。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镇积累增多,达到“以城哺农”,反过来促进农业发展。城镇化发展缓慢,农业调整就缺乏动力;反之,农业发展不足会导致城镇化进程停滞不前,不可持续。可见.二者之间形成了既相互联系、相互推进,又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域,基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视角,从耕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构建耕地综合价值衡量体系,对耕地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补偿标准最高,达2 341 182.56元/hm2,其次是黄石的1 468 146.23元/hm2,其他城市介于100~142万元/hm2,最低的是天门,仅为925 460.46元/hm2;(2)从耕地补偿标准的价值构成来看,耕地的生态价值所占比重最大,社会价值所占比重次之,经济价值所占比重最小,耕地提供了大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