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进行探索,并提出发展建议,包括:不断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机制等,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对蔬菜流通中农户的收益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相关探析。  相似文献   
53.
利用非放射性标记物地高辛(DIG),通过PCR方法制备了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DNA探针,探针长度705bp,标记产量为20ng/μL。通过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对此探针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检测IHHNV DNA的检出灵敏度为24.8pg,可检出26.6ng患病对虾组织DNA中的IHHNV,与250.4ng健康虾组织DNA、202.5ng健康虾匀浆液,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DNA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DNA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本方法可应用于健康亲虾、苗种的培育和无特定病原(SPF)对虾种群的选育及IHHNV流行病学调查,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本文对中国对虾糠虾幼体的一种病原菌———非01群霍乱弧菌作了研究报道。这种病的症状是病虾运动能力差、趋光性弱、镜检发现肠道肿胀。从垂死病虾中分离到5株细菌,经感染健康糠虾幼体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5株细菌的47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与霍乱弧菌相同,但不被01群霍乱弧菌多价血清凝集。血清学分型结果均为不同的VBO血清型VBO5,14,26,47,56。用DNA霍乱CT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及小鼠肠结扎法测肠毒素,表明菌株有强毒力。分离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158×108个/只。  相似文献   
55.
于1996-1998年采用DNA斑点杂交法,完成了共计836份养殖对虾,213份对虾饵料和环境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对虾在每年的4-10月都可检测出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6月出现最高峰,阳性检出率达到42.6%;其次,为7月和5月,分别达31.6%和24.5%。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包括亲虾、各期幼体、仔虾、幼虾及成虾)均可检出WSSV,其中以仔虾的带毒率最高,达36.4%,其次为糠虾幼体,达34.6%。体长范围1.1-2.0cm的仔虾阳性率最高,其次体长为5.1-6.0cm的幼虾样品。检测的中国对虾样品(625份)带毒率为16.8%,日本对虾样品(211份)带毒率为45.0%。对虾主要饵料及环境生物类群包括鱼类、虾类、蟹类、桡足类、端足类、沙蚕、卤虫均可检出WSSV,其中小型虾类、端足类、桡足类、蟹类样品的WSSV检出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56.
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免疫增强剂作为一种有效控制鱼类疾病的物质,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较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合成化学剂类、微生物类衍生物、动植物提取物、维生素以及激素和乳铁蛋白等。国内外对多糖、几丁质、乳铁蛋白等在鱼虾中的抗病作用做了大量报道,对促生长作用的免疫增强剂(VB、VC、生长激素、促乳素等)也有过不少研究。在虾贝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免疫增强剂主要是通过激活吞噬细胞、激活酚氧化酶活力等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鱼类免疫系统中则主要表现为激活抗菌溶菌活力、提高抗体免疫效应以及激活补体等。机体内的免疫活性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免疫增强剂能有效增强免疫因子的活性,对控制细菌性病原(鳗弧菌、分支杆菌等)和病毒性病原(对虾白斑病毒、鲤痘疮病毒等)有重要意义。在给予免疫增强剂的途径中,注射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口服法和浸泡法因其使用便捷也有过不少报道,但这两种方法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药效受到影响。过多、过量的服用免疫增强剂会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免疫增强剂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总体上来说,免疫增强剂能有效降低水产动物的患病几率,促进机体生长。但我们必须看到它不是对所有疾病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效果,因而在使用免疫增强剂的过程中,应在类型、剂量、方法及病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来有效地应用它,为水产养殖业服务。  相似文献   
57.
新疆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晓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0-204
随着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只有清楚掌握公共产品投资绩效情况,才能为政府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村公共投资的绩效分为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以新疆省为例来分析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绩效。结果表明:新疆农村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存在显著正相关,农村公共投入每增加1元,将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0.322元;同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新疆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在社会绩效方面也呈正效应,且贡献率不断提高,新疆各类公共产品投资不仅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推动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最后给出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8.
刘君  宋晓玲  刘莉  柴鹏程  黄倢 《水产学报》2012,36(3):444-450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从健康对虾消化道中分离纯化的优势菌菌株——美人鱼发光杆菌PC463和坚强芽孢杆菌PC465(菌含量≥1011CFU/g)的活菌和破碎菌各1 g/kg,观察其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保护率的影响。经过20 d养殖实验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的免疫组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免疫实验,其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WSSV感染后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的免疫组存活率(53%±12%)和添加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的免疫组存活率(49%±1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坚强芽孢杆菌活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灭活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免疫酶活性和抗WSSV感染能力,上述有防病作用的益生菌株以饲料添加剂的方式应用于对虾养殖生产,可望成为对虾白斑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初体质量为(6.95±1.20)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箱进行3周的养殖实验和2周的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对照组每日投喂普通商品饲料,实验组每日投喂在普通商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配制成的3组实验饲料,实验饲料中益生菌的终浓度为107 cfu/g。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保护率最高的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进行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或复合益生菌均可显著提高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P<0.05),且复合益生菌的保护效果更佳,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1.11%。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的先天免疫缺陷基因(innate immune deficiency gene,IMD)、对虾素3a分子(penaiedin 3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甲壳素Crustin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分别在18~24 h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通过增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60.
农用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零部件将逐渐因磨损、腐蚀、变质、老化等原因而失效,使其技术状态发生变化。如果车辆使用操作不当,保养不合理,修理质量差更容易导致故障的发生。介绍了农用车启动困难以及在行驶中离合器打滑和分离不彻底故障的原因及检修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