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129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95篇
  90篇
综合类   467篇
农作物   117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198篇
园艺   82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海南岛野生香蕉居群分布与居群内植物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生香蕉有生长势和抗寒能力等优良特性,是香蕉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来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野生香蕉的遗传多样性,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调查研究了海南省野生香蕉的居群分布与居群内植物组成。海南岛野生香蕉(Musa itinerans)主要分布在北纬18°45′~19°19′,东经109°22′~109°56′之间, 年均降水量1800mm等值线以内的中部山区及其东部的丘陵地带,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划分为黎母岭、阜龙乡、南高岭、鹦哥岭、百花岭、阿佗岭、大本山和吊罗山等八个分布区域。根据野生香蕉生物学特性的调查,认为海南岛这种大面积分布的野生香蕉为阿宽蕉(Musa itinerans),基因型为AB型。阜龙乡野生香蕉居群内主要植物28种,其中乔本植物4种、灌木植物5种、草本植物8种、藤本植物4种和蕨类植物7种,野生香蕉为明显的单优群落,但也存在植物间的共生性和生长的竞争性。人工压力和生态胁迫是造成野生香蕉遗传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周围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破坏了野生香蕉居群内各动植物的协同进化,建议从维护原生境来保护野生香蕉种质资源,并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和野外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用抗旱性不同的杂交水稻冈优527、D优363和汕优63,研究了旱种、湿润灌溉、“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灌溉(简称C处理)和淹水灌溉4种灌水方式下,水稻结实期光合特征、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性酶活性等生理性状变化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C处理和湿润灌溉两种灌水方式下,剑叶的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缓慢,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有利于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主动积累和保护性酶CAT、POD活性的提高,维持了细胞正常的代谢。而旱种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低,衰老快,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性酶的变化水平对水分胁迫程度极为敏感。产量以C处理最高,湿润灌溉次之,旱种降低了产量构成各项因素,从而减产。试验表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和产量与品种的抗旱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重金属Cd、Pb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以辽宁省葫芦岛市锌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五步提取法测定土壤各级团聚体中Cd、Pb形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原生相与次生相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估编码法(RAC)评价其环境风险,并利用相关性与冗余分析明确影响Cd、Pb分布与形态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土壤Cd、Pb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呈现以锌冶炼厂为中心,随中心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垂直方向上,表层土Cd、Pb含量分别为57.40、219.56 mg·kg-1,显著高于亚表层(55.06、135.99 mg·kg-1)。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Cd、Pb更趋向于在小粒径团聚体中富集,Cd富集能力强于Pb。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表明,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赋存,占总Cd量的60%~94%,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赋存,占总Pb量的45%~93%。粒径为<0.002 mm的团聚体组分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Pb含量占比显著高...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在大田环境中喷施高剂量吡虫啉对蜜蜂采集行为的影响,在山西省太原市苜蓿田选择相互隔离的地块分别喷施推荐剂量、推荐剂量2倍及推荐剂量4倍的吡虫啉,检测吡虫啉在苜蓿花、叶中的残留情况,考察各处理区内蜜蜂采集、出归巢等情况。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苜蓿叶中的降解速度高于在花中的降解速度,降解时间随施药剂量的升高而延长;当提高施药剂量后,蜜蜂在短期内死亡量增加,单花采集时间延长,采集效率降低,携粉归巢蜂量降低,随着药后时间的延长,不同剂量处理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95.
阔世玛对冬小麦叶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阔世玛WG(水分散粒剂)3.6%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以晋农190为材料,研究了拔节前、后喷施不同浓度阔世玛对冬小麦倒二叶膜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保护酶SOD,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前喷施0.15,0.30 kg/hm2阔世玛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安全,小麦叶片MDA含量比对照略有升高,SOD,POD酶活性比对照显著升高;喷施0.60,0.90 kg/hm2阔世玛对小麦造成一定伤害,小麦叶片MDA含量、SOD及POD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喷施1.80 kg/hm2处理,MDA含量大幅提高,SOD酶活性10 d内低于对照,药害严重。拔节后喷施阔世玛,各处理MDA日积累速率低于拔节前处理,0.60 kg/hm2阔世玛处理的SOD,POD酶活性10 d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喷施0.90,1.80 kg/hm2阔世玛处理,MDA含量显著升高,对冬小麦均产生严重药害。因此,建议在拔节前喷施0.15~0.30kg/hm2或拔节后喷施0.30~0.45 kg/hm2阔世玛。  相似文献   
99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罂粟(Papaver somnifemmL.)为供试材料,进行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下主茎不同叶位叶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土壤作物分析仪器开发)值的测定。分析了罂粟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对罂粟叶片SPAD值的影响,并确定SPAD值在不同叶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罂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在本试验设置的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中,罂粟上部4片叶的SPAD值较高,SPAD值随叶位的下降而下降。因此,在考虑叶片大小的因素后,测定罂粟叶片SPAD值时,以选择倒3叶或倒4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97.
蜜蜂授粉对向日葵结子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蜜蜂采集强度与饱子率呈现正相关;采集蜂数量从209只上升到326只时,向日葵的饱子率也从42.17%提高到78.77%;向日葵的饱子率与距离蜂场的远近也有明显的相关性;花盘直径大小与蜜蜂授粉次数的大小有关;在距蜂场1 300 m时,其饱子率可达64.87%以上,距离加大时饱子率则下降。为了保证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在向日葵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10%左右情况下,对向日葵进行蜜蜂授粉时,蜂场之间距离不宜超过2 600 m。  相似文献   
998.
茉莉花     
毅博士 《花卉》2008,(12):39-39
茉莉(Jasminum sambac)为木犀科攀援状灌木,英文名为Jessamine。原产中国西部、印度、阿拉伯一带,现广泛植栽于亚热带地区。大多数品种的花期6—10月,由初夏至晚秋开花不绝。  相似文献   
999.
以国内3个品种和加拿大两个品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进行人工控温试验低温胁迫处理后,测定再生植株的再生活力指数(SCORE1,SCORE2)、再生长率、根重、地上部重等各项再生指标并结合大田试验所得的越冬率,综合聚类后得到5品种间抗寒性次序为:肇东>新疆大叶>驯鹿>中苜1号>皇冠。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血浆应激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空气暴露组、氨暴露组和对照组3个组,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置于圆形塑料盆(空气暴露组)、10 L 30 mmol/L NH_4Cl溶液(氨暴露组)、10 L纯水(对照组),3个组的暴露时间均设置为0、12、24、 48、72及96 h,每个暴露时间点均设置三个平行组,每个平行各装4尾。每个暴露时间点结束时,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液生理指标。结果显示:空气暴露前24 h和氨暴露前12 h,大鳞副泥鳅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显著增加,而随后则显著下降。氨和空气暴露后,大鳞副泥鳅血糖含量均显著上升。空气暴露大鳞副泥鳅48 h内,其血浆乳酸含量的变化并不显著,而随后则显著上升。氨暴露条件下,大鳞副泥鳅血浆乳酸含量迅速上升,并在暴露12 h时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降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氨和空气暴露可通过提高血浆皮质醇、血糖和乳酸含量以引起大鳞副泥鳅第一和第二阶段应激反应。血浆中皮质醇含量在氨和空气暴露一段时间后显著降低,在氨暴露72 h后降至对照水平,说明大鳞副泥鳅拥有某些特殊的氨耐受策略以应对体内外氨应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