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2篇
  43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有效钾水平较低的砂质壤土上进行不同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试验,并测定了油菜植株不同节位分枝的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①施钾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并改变籽粒产量在主花序及分枝间的分配比例;②油菜不同节位分枝生产力对钾肥的反应不同,钾肥主要提高中、下位分枝的生产力,并缩小分枝间生产力的差距,而对主序及上位分枝的生产力作用较小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消弱作用;③施钾数主要提高了分枝的角果数,对千粒重作用较小,对每角粒数有一定的负效应;④施钾可明显提高籽粒含油率,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但有提高芥酸含量的趋势;⑤分期施钾提高分枝生产力的效果优于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62.
为提高对六价铬[Cr_2O_7~(2-),Cr(Ⅵ)]的去除能力,采用硫代硫酸钠对零价铁(ZVI)进行改性。采用吸附实验研究所制备的硫化零价铁(S-ZVI)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能力,结合对材料的表征分析,探讨了S-ZVI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表明:硫掺杂后形成FeSx并覆盖在ZVI表层,所得S-ZVI的表面积约为ZVI的2倍。硫化改性有效地提高了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在pH为3时的吸附数据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其中S-ZVI对Cr(Ⅵ)的去除量约为ZVI的3倍。反应后材料的解吸实验和XPS分析显示Cr(Ⅵ)大部分被还原为Cr(Ⅲ),并进一步被吸附沉淀。硫化改性提高了ZVI的导电能力,从而提高了ZVI在Cr(Ⅵ)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速率。低pH值和高温更有利于两种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而腐植酸(HA)抑制Cr(Ⅵ)的去除。因此,S-ZVI对Cr(Ⅵ)的去除包括还原、吸附和共沉淀机制,S-ZVI较好的性能可能与其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和较大的表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63.
本试验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2种白土进行盆栽试验和室内培养,并以兴化县黑粘土作对照,用一般化学方法和电超滤方法研究白土的供钾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白土的供钾数量、供钾速率均较低;其固钾能力较强,但被固定的钾可在短期内为作物重新吸收利用;被强烈耗竭后,白土的交换性钾在非淹水条件下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在研究缺钾土壤时,电超滤的方法比一般化学提取方法更好。  相似文献   
64.
65.
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的钾和电超滤方法提取的钾分别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性试验,证实了在水稻土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方面,电超滤方法较之一般的化学提取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测定中都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66.
黄棕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黄棕壤上种植不同密度的黑麦草后发现 ,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在旱作条件下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原有的矿物固定态铵。这部分铵在试验条件下无任何释放 ,即与黑麦草的种植密度无关 ;二是施肥后新增加的固定态铵。这部分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关系密切。该部分又可分为易释放部分和不易释放部分 ,前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小 ,而后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大 ,其单位质量土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及GC-MS分析(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和种类。[方法]在活性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GC-MS等方法,结合抑藻试验对广玉兰叶片提取物进行了铜绿微囊藻抑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广玉兰叶片浸取物在浓度8g/L的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7.4%;其正丁醇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抑藻活性物质,能够对铜绿微囊藻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这些具有抑藻活性的物质主要为小分子的醇类、酮类和酯类。[结论]为新型藻类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莉  董昆明  李楠  周晓见  靳翠丽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46-20249,20259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 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 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 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明锰元素在土壤中的渗漏特性及其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采用了模拟土柱进行水稻淹作、旱作。结果表明,淹作条件下锰易随渗漏液大量流失,并且在种植水稻情况下比不种水稻更能促使锰流失。水分对锰在土壤中的迁移淋溶影响较大,为防止锰素在土壤中大量流失,应合理控制水分。从锰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情况看,旱作条件下各土层有效态锰、水溶性锰含量都高于淹作条件下。在淹作、旱作条件下,有效态锰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征。无论淹作还是旱作,种植水稻可加速土壤中锰向有效态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