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5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湖南省主要类型水稻土的基本养分状况与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分析和计算机等技术,研究了湖南8种主要水稻土养分状况,采用FUZZY综合评判法,以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硅和有效锌为评判指标,对湖南水稻土的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8个水稻土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全氮、磷不是很丰富,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硅和有效锌含量较低,全钾、碱解氮含量较高。(2)应用FUZZY综合评判法对供试水稻土的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祁阳灰泥田水稻土肥力质量属于二级,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宁乡红黄泥、宁乡河沙泥、祁东紫砂泥田、醴陵麻沙泥、南县紫潮泥和湘潭紫泥田水稻土壤肥力质量属于三级,土壤肥力水平中等;株洲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属于四级,土壤肥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2.
施肥管理改变对红壤性水稻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个长达30年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变更部分施肥处理,得到继续施用高量有机肥(HOM)、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高量有机肥(N-H)、继续施用常量有机肥(NOM)、施用化肥30年后改施常量有机肥(C-N)、施用高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H-C)、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N-C)、继续施用化肥(CF)等7种施肥处理,观测2013~2014年双季稻轮作周期内原有施肥和变更施肥处理后对土体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M改为N-C和HOM改为H-C处理,与变更前相比,周年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估算分别提高了7.9%和4.7%,而NOM改为N-H和CF改为C-N处理,周年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估算分别降低了8.2%和4.1%。  相似文献   
2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湖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着眼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以服务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土郎中”培育为目标,理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与质量保障关系,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培养方案、强化教学建设、优化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索,优化集成了专业新“土郎中”培育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长沙市东郊71个土壤样品的肥力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Fuzzy综合评判法.以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K、缓效K、pH值、<2μm粘粒含量为评判指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得出主要结果如下:土壤pH值偏酸性,全P、全K、有效P和缓效K含量较高,全N、碱解N、速效K含量中等,有机质含量不丰富;采用Fuzzy综合评判法得出长沙市东郊土壤的整体肥力质量属于中等水平,东湖和平的荒地、林地以及潭阳荒地为ш级,处于中下水平,东湖和平菜地及潭阳菜地、林地为Ⅱ级,处于中上水平.  相似文献   
25.
有机肥增减施后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个长达35 a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部分原化肥处理增施有机肥,部分原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或者增施有机肥,研究有机肥增减施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结果显示:红壤性水稻土以0.25 mm团聚体为主;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低排序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0.25~0.053 mm团聚体(0.053 mm)团聚体,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红壤水稻土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和2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影响的大小排序为:0.053 mm0.25~0.053 mm(2 mm)2~0.25 mm;游离氧化铁和络合态铝对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有着重要影响,游离氧化铁在2 mm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作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可提高2 mm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减施有机肥则显著降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不管减施还是增施有机肥均导致2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降低;同时,减施有机肥后2 mm的各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提高,而增施有机肥后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提高。  相似文献   
26.
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两个地下水位(20 cm、80 cm)下,长期不同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化肥(2/3OM)、常量有机肥+化肥(1/3OM)、单施化肥(NPK))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较高的地下水位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提高了高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且增加了其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t)及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_0),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在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表现为减少。长期不同施肥的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在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变化明显,2个地下水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低排序均表现为:2/3OM1/3OMNPK;20cm地下水位长期施用2/3OM和1/3OM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分别较NPK高出53.32%(P0.05)、15.44%,80 cm地下水位则分别低出5.56%、17.95%(P0.05);20 cm地下水位2/3OM和1/3OM处理的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_0)显著高于NPK处理,而80cm地下水位C_0表现为1/3OM处理显著低于NPK处理;地下水位对相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周转常数(k)影响不明显,而在同为80 cm的地下水位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k。因此,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及周转常数的影响在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7.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在湘南灰泥田上的施用效果.试验设置CK(不施肥)、NPK(氮磷钾)、HNPK(高氮磷钾养分含量复合肥)、DNPK(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固定的氮磷钾配比)4个处理.结果表明:(1)施用湘珠牌水稻专用肥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千粒重,提高结实率;(2)施用湘珠牌水稻专用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早稻产量6567.0kg/hm2,比单质化肥NPK处理增产2.1%,晚稻8 000 kg/hm2,比单质化肥NPK处理增产11.1%;(3)在湘南灰泥田上施用湘珠牌水稻专用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早稻氮利用率为33.56%,比单质化肥NPK处理高3.08%;磷利用率为16.82%,比单质化肥NPK处理高1.49%;钾利用率为21.72%,比单质化肥NPK处理高7.79%.晚稻氮利用率为37.02%,比单质化肥NPK处理高3.11%;磷利用率为54.33%,比单质化肥NPK处理高3.76%;钾利用率为82.55%,比单质化肥NPK处理高53.79%.  相似文献   
28.
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田间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尹力初  蔡祖聪 《土壤通报》2005,36(2):220-22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田间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施用N、P、K肥,不仅降低了田间杂草的总密度,降低了优势杂草在群落中的比重,而且有利于维持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不施用N或P肥,田间杂草的总密度增大,优势杂草的比重也明显增强,但不利于维持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所以,平衡施用N、P、K肥,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并能更好地进行杂草控制。  相似文献   
29.
张家界旱地与水田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粱为指示作物,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张家界市桑植县旱地与水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诊断. 结果表明,桑植县旱地和水田土壤中有效Ca、Fe、Mn、B含量丰富,且对P素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强. 在生物盆栽试验中,旱地土壤缺N、P、S、Mg、Mo、Zn ,高粱生物量分别减少81%、53%、45%、41%、31%、21%;水田土壤缺N、P、S、Zn,高粱生物量分别减少75%、68%、29%、19%. 旱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比水田相对多,但它们的第1、2、3养分限制因子均为N、P、S. 由此,在桑植县的水田和旱地土壤施肥时要优先保证充足的N、P、S、Zn肥供应,在旱地中还要供应适量的Mg、Mo肥.  相似文献   
30.
湘东地区典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揭示湘东地区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稳定性因素,为研究南方土壤团聚体胶结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湘东地区选择3种常见成土母质(第四纪红土、花岗岩风化物、板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典型自然林地、水田与旱地,采集表层土壤(0—20cm)与底层土壤(40—60cm),利用湿筛法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母质类型及土层部位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且它们的交互作用也非常明显。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表现为:水田林地旱地;但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仅局限于表层土壤,同时在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质地较砂的土壤上表现不明显。不同母质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呈现出如下规律:第四纪红土板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但表层土壤或旱地、林地利用下该规律不甚明显。同时,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一般要显著高于底层土壤,但对于第四纪红土发育质地较为黏重的土壤或水田利用方式下并非如此。[结论]成土母质、利用方式、土层部位通过对土壤质地、有机质、氧化物等的影响间接影响着湘东地区土壤团聚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