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41篇
  8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21.
银杏含水量变化与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种子不耐脱水,属于温带非典型性顽拗型种子,在干燥脱水过程中,胚和胚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不断增加,活力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22.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弱光和温光双重胁迫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增重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中期温光双重胁迫处理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时期3种处理后,单粒重的降低主要是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灌浆进程中籽粒GA3含量的降低或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平均与最大灌浆速率以及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变化的生理原因。对籽粒各内源激素变化速率之间及其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对籽粒灌浆速率的调节作用GA3主要体现在灌浆前期(开花后7~12 d)和后期(开花后19~28 d);而ABA主要是在灌浆中期(开花后12~19 d),且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与ABA之间的关系要比其与GA3的关系相对密切。整个籽粒灌浆过程,ZR和IAA含量变化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3.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山农710331和潍麦8号)和多穗型(济南17和鲁麦21)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淀粉积累速率(SAR)和蔗糖合成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和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等活性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灌溉条件下大穗型品种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旱作栽培条件下两穗型品种间差异变小。旱作栽培宜于增加灌浆前、中期AGPase、SS和SBE的活性,尤其对多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在灌浆中后期比多穗型品种具有更强的淀粉合成能力,但对水分较为敏感。用 Richards方程模拟籽粒淀粉积累过程表明,大穗型品种籽粒淀粉积累时间长、速率高,是其淀粉积累量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选育氮高效的小麦品种,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为小麦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个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盆栽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氮代谢相关的10个性状进行遗传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株高、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重、开花期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总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花后氮素同化量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以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10个性状狭义遗传力总体不高(平均值为0.56),广义遗传力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881)。互作广义遗传力均达到1%显著水平,表明不同的氮水平对遗传表达有较大影响。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开花期氮素积累量的互作狭义遗传力较大,表明不同氮水平对这些性状的选择效果不同。通过加性效应预测值得出,亲本DK138和JN10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的加性效应为显著正效应。大多数组合的显性主效应与不同氮水平下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方向上不尽一致,表明小麦氮高效杂交后代的选择宜考虑特定的氮水平条件。显性效应预测值表明,组合JN10×W9903的氮素生理效率显性效应值最大且达到显著水平,是氮素生理效率较高的组合。相关分析表明,两两性状间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氮素生理效率与株高呈加性正相关关系,达到10%显著水平。除株高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外,氮素利用效率与其他性状间以显性环境互作相关为主。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生理效率之间的显性×环境互作相关系数达到10%显著水平。氮素利用率与氮素生理效率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相关系数为正值且达1%显著水平。【结论】通过性状分析表明,株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氮素生理效率的间接选择性状,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生理效率这两个性状进行协同改良。品种DK138和JN10可作为亲本以提高后代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杂交组合LM14×W9903表现出良好的后代选育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5.
利用7个性状差異较大的玉米自交系组成4个杂交第1代(F_1)以及B_1B_2和F_2,采用世代均数分析法,以最适模型或六参数模型的效应值为数量指标,对玉米主要性状的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因效应与优势表现和衰退的关系,结果表明:1.穗长、穗直径、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等,显性作用明显,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程度的大小因组合而異;2.根的抗拉力、叶而积、叶向值,株高和吐丝期的叶绿素含量等,显性作用明显,上位性效应因组合不同而大小各異,加性效应作用最小;3.叶片数和果位高的加性效应在所有组合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其效应值的高低因组合而異,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多数组合中作用明显;4.根的抗拉力和百粒重的遗传,参试的所有组合均符合加性,显他和上位性双基因互作模型,其中根的抗拉力符合重复互作类型,5.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和衰退基本一致。杂种优势的表现和衰退是显性效应或显性与上位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以均含有3个Waxy蛋白亚基的普通小麦品种济麦20(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鲁麦21(高直链淀粉含量)为材料,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蔗糖合成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鲁麦21的上述酶活性均高于济麦20。相关分析表明,支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AGPP、SSS和SB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AGPP和GBSS呈极显著正相关。Logistic方程拟合淀粉积累过程发现,支、直链淀粉最终积累量的高低取决于积累启动时间的早晚和积累速率的高低,而积累持续期的调节作用较小。直链淀粉的积累速率除受GBSS活性影响外,还受SS和AGPP活性的影响,其中,GBSS活性的变化与2品种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籽粒灌浆后期的GBSS活性对直链淀粉最终积累量的调节作用大于灌浆前期,说明对同时具有3个Waxy蛋白亚基的不同品种,Waxy蛋白亚基表达量(GBSS活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品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较大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7.
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HMW-GS积累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25 kg hm-2施氮水平下, 设置起身肥(SE, GS 30), 拔节肥(JT, GS 32)和孕穗肥(BT, GS 41) 3个追施氮肥处理(底追比1:1), 研究了追肥时期对强筋小麦济南17和弱筋小麦鲁麦21籽粒HMW-GS积累和GMP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品种籽粒HMW-GS于花后14 d均已形成, 济南17籽粒HMW-GS和GMP含量均高于鲁麦21, 说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谷蛋白积累能力。济南17成熟期籽粒HMW-GS和GMP含量以SE处理最高, 施氮时期后移其含量呈下降趋势。JT处理显著提高鲁麦21灌浆中后期HMW-GS的积累速度, 延长HMW-GS的快速积累期。济南17 SE处理和鲁麦21 JT处理的籽粒x型亚基(1、4或5、7)在灌浆中后期的积累速率显著提高。追肥时期对y型亚基的积累速率无显著影响。追氮时期后移均提高两品种籽粒GMP小颗粒的(粒径<12 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 降低大颗粒(粒径>100 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济南17粒径>12 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因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 鲁麦21粒径>12 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则降低。含4+12亚基的强筋小麦济南17比含5+10亚基的弱筋小麦鲁麦21偏向于更高的大颗粒体积比例, 说明亚基间的聚合和GMP颗粒的分布不仅与亚基类型有关, 而且与单位面粉中亚基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8.
外源激素对大葱种子萌发、休眠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不同活力水平的大葱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脱落酸处理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研究了外源激素对不同活力大葱种子发芽与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促进大葱种子的萌发,加快发芽速度,提高活力.对于极低活力种子,低浓度(10 μg/L)赤霉素处理效果好于高浓度,25 μg/L赤霉素处理低活力种子效果显著;而对于中高活力种子,60 μg/L赤霉素浸种干燥处理有利于种子活力的提高.对于当年收获的种子,则是40 μg/L赤霉素浸种干燥处理提高种子活力效果明显.适宜浓度(0.5 mg/L)的脱落酸处理抑制种子萌发,降低发芽速度,促进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2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0)、开花后1~10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 15N尿素作追肥两个15N示踪的微区,研究灌浆期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均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运,品种间表现一致,呈T0 >T3 >T2 >T1规律;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68.0 %~71.39%来自土壤氮,对追施氮的吸收量大于底施氮,灌浆期遮光增加了土壤氮素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营养器官中土壤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各处理籽粒产量、肥料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0 >T3> T2 >T1.相同处理条件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对肥料的利用大于山农8355.小麦灌浆期阶段性遮光降低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和籽粒产量,以灌浆前期遮光影响最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相同遮光条件下济麦22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设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下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 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从而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降低了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果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且增施氮肥不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随之减小,孔隙度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2年旋耕1年深耕比连续旋耕增加了1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容重,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10~30 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连续3年旋耕造成冬小麦减产,尤其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第3年产量较第1年下降5.0%~8.7%;旋耕秸秆还田较旋耕不还田平均增产7.3%~8.9%,但在第3年产量下滑;而旋耕还田后适时深耕还田比连续旋耕还田平均增加有效穗数14.5%,增加穗粒数5.7%,产量平均提高7.6%。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225、300和360 kg hm?2氮肥水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宜采取秸秆还田、2年旋耕1年深耕、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