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2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邵兴锋  屠康  赵妍  苏晶 《园艺学报》2009,36(3):405-408
 以‘嘎拉’和‘红富士’苹果为对象,研究热空气处理(38°C 4d)对苹果伤口愈合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38°C 4d热空气处理能使苹果表面的果蜡融化,从而封堵微小伤口,并使真菌菌丝体胶囊化而失活,阻止病原菌的入侵。与人工刺伤后立即接种病原菌相比较,苹果伤口在38°C或者20°C下处理 4d后再接种病原菌能显著提高伤口的抵抗能力,降低伤口处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与20°C处理相比,38°C热处理有利于‘红富士’苹果人工刺伤伤口的愈合,但是不利于‘嘎拉’的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72.
基于虚拟仪器和神经网络的禽蛋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针对现有禽蛋无损检测方法系统集成度不高,操作界面易用性差,测量误差大、试验效率低等不足,研制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多传感器融合的禽蛋无损检测虚拟仪器品质分级系统。该系统以Lab Windows/CVI软件为设计操作平台,以MATLAB神经网络的分析算法为分析模块核心,充分结合计算机视觉检测和声学检测方法的优点,在无损检测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层面实现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通过系统静态分级测试,系统动态分级测试和系统连续动态测试等3种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界面易用性好,在快速运行(27个样品/min)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系统连续动态测试准确率大于90%),和漏检率(最高速情况下小于3%)。  相似文献   
73.
热处理对红富士苹果贮藏期间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兴锋  屠康  静玮  王海  陈育彦  陈莉 《园艺学报》2007,34(3):743-746
 初步研究了采后38℃ 96 h热空气处理对红富士苹果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并测定了与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直接接种病原菌后冷藏8周的苹果病害发病率和病斑面积达到78.33%和20.83 cm2 ,与之相比, 热处理后再接种病原菌的果实发病率和病斑面积分别下降了16.67%和22.8%。在贮藏过程中,热处理组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和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木质素和总酚含量在贮藏中后期均高于对照组, 可见热处理提高了红富士苹果果实的诱导抗病力。  相似文献   
74.
苹果是消费者十分喜爱的水果之一,其成熟程度直接决定其口感和可接受性等消费指标,因此对其成熟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以往对苹果成熟度的测定都是采用单一的检测方法,或者是2种方法简单地叠加来,而苹果的成熟度指标是多方面的,单一的检测手段往往是不全面的[2].如计算机视觉可以较好的分析检测苹果的外部品质,却无法检测内部品质;敲击振动可以和苹果的硬度、脆性等联系紧密,在外形、颜色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检测方法的长处,取长补短,提高检测的全面性、可靠性和灵敏度,是苹果成熟度快速无损检测的新趋势.为此我们拟探讨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敲击振动两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无损检测苹果成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彭菁  姚亚明  屠康 《大豆科学》2016,(1):136-141
以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大豆芽和玉米浓浆为原料研制玉米味发芽豆乳。研究了大豆发芽过程中,适宜用来制作豆乳的最佳芽长,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豆乳配方和稳定剂添加量。结果表明:芽长为3~4 cm,发芽时间37~43 h,GABA含量是对照组的6~8倍,制作的豆乳无豆腥味、青芽味。白砂糖、玉米浓浆和Na Cl添加量分别为30,50和0.75 g·L~(-1)时,豆乳口感清甜,玉米味、豆乳味协调。采用0.75 g·L~(-1)复合磷酸盐2号,2 g·L~(-1)复合增稠剂(黄原胶∶海藻酸钠=2∶3),0.8 g·L~(-1)复合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分子蒸馏单甘酯,HLB值=11)复配的稳定剂得到的豆乳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76.
以“白凤2号”桃为试材,研究中途加温和延期贮藏2种处理方式对桃冷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连续冷藏30 d的桃易受冷害,后熟3 d后硬度为38.36 N/cm2,不能正常软化成熟,果肉质地干化、出汁率为21.89%,无桃果实应有的风味;中途加温处理避免了桃的冷害和絮败的发生,果实能正常后熟软化、硬度为3.27 N/cm2,出汁率高达49.92%,有浓郁的桃风味,保持了较高的商品价值;延期贮藏的桃果实果肉质地较软,后熟3 d后硬度仅为2.0 N/cm2,果肉出汁率降低至28.54%,风味变差,果肉呈现出明显的絮状,商品价值较低。试验还发现,冷害并不使“白凤2号”桃果肉发生褐变。  相似文献   
77.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鸡种蛋孵化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对鸡种蛋孵化早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构建了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在400~1 000 nm范围内获取94枚种蛋孵化0~12 d的高光谱透射图像。分别在胚胎的圆头、中间、尖头3个部位选择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获取400~1 000 nm波段的响应信号,构建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的鸡胚胎性别鉴定模型,并比较了不同孵化时间雌雄胚胎的鉴别准确率。试验结果表明,SVM模型、PLSDA模型和ANN模型均对孵化第10天种蛋中间部位检测效果最好。随后通过分析第10天种蛋中间部位光谱响应的差异,选取600~900 nm的光谱值构建胚胎性别鉴定模型,结果发现,3种模型的判别准确率均有上升,SVM模型和PLSDA模型预测集样本判别准确率均为75.00%,ANN模型预测集样本判别准确率达到82.86%。其中,ANN构建的种蛋孵化胚胎性别检测模型的整体效果优于SVM模型和PLSDA模型。结果表明高光谱图像技术在检测鸡种蛋孵化早期胚胎性别方面有一定效果,但种蛋蛋壳的个体差异会对鉴定准确率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8.
以新鲜鸭蛋为原料,通过添加辣椒、八角、桂皮和生姜,采用正交实验,对腌制剂配比成分进行优化选择,研究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咸鸭蛋。同时在腌制过程中,对料液中的NaCl浓度以及蛋内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来检测鸭蛋的腌制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4个鸭蛋(约2160g),辣味咸鸭蛋的最佳配方为:水1800g,NaCl270g,辣椒60g,八角2.4g,桂皮3g,生姜9.6g。  相似文献   
79.
采后热空气处理对嘎拉苹果质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整果穿刺(Puncture)和质地多面分析(TPA)的方法研究采后热处理(38℃4d)对嘎拉苹果质地的影响,同时研究热处理对果实不同溶解性果胶含量的影响,建立不同溶解性果胶含量与果肉硬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2种测试方法都能较好的反映苹果质地特点;嘎拉苹果的果肉硬度与水溶性果胶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碳酸钠溶性果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CDTA(环乙二胺四乙酸)溶性果胶、硫酸溶性果胶、总果胶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采后热处理能显著提高贮藏后期嘎拉苹果的果皮和果肉硬度、果肉的凝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这主要是由于热处理显著减少了嘎拉苹果水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并维持较高的碳酸钠溶性果胶,但对CDTA溶性果胶、硫酸溶性果胶和总果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基于射频识别中间件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鹏  屠康  侯月鹏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145-150
为建立快速、全面、精确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研究了射频识别(RFID)中间件技术应用在粮食质量追溯中的业务流程及使用方式,结合江苏省粮食流通特点完成了基于射频识别中间件技术的粮食供应链的系统流程分析,进而确定了符合粮食质量安全中间件的软硬件配置。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SM)进行粮食质量安全追溯RFID中间件应用体系的系统架构。最后分别应用VC++方法和AutoRunner工具对系统进行集成和测试。单标签和动态应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识别准确率、识读工作周期和系统连续正常运行时间分别达到95.3%、8.6 s和1 000 h。该系统具有应用于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