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2篇
  96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以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基带与海拔 1 6 0 0 m以下土壤为对象 ,选取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的发生特性及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粘化作用较强 ,形成了明显的粘化层 ;表层腐殖质含量较高 ,土壤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 ,盐基饱和度较低 ,淋溶作用强烈 ;具有温性土壤温度和湿润土壤水分状况 ,其中基带土壤具有铁质特性 ,属铁质湿润淋溶土 ,海拔 1 6 0 0 m左右的土壤属于简育湿润淋溶土  相似文献   
92.
以陕西省扶风县马席村、巨良农场和杨凌区揉谷乡种植的大田玉米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玉米抽雄期、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分析冠层各光谱植被指数与叶片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玉米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以单变量光谱植被指数估算叶绿素含量,抽雄期的最佳模型由修正叶绿素吸收反射率指数(Modified chlorophyll absorption reflectivity index,MCARI)建立,灌浆期最佳模型由垂直植被指数(Perpendicular vegetation index,PVI)建立,乳熟期最佳模型由植被衰老反射率指数(Plant senescence reflectance index,PSRI)建立。随着玉米生长期的推进,叶片衰老,用PSRI所建立的模型来监测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效果较好,可为高光谱遥感在玉米长势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
汉中盆地土壤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系统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对汉中盆地土壤进行研究表明,发育在不同母质和海拔高度土壤,剖面形态、发生特性和成土过程均存在明显差异,应在土类以上的等级上区分开来:其中发育在粘黄土母质上的土壤为淋溶土纲、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发育在基岩风化物母质上的土壤为富铁土纲、粘化湿润富铁土土类;分布在中山区暖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淋溶土纲、简育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94.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逐步订正法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对其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了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65.21%,气候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7.91%,土壤生产潜力为气候生产潜力的32.19%,现实生产能力仅为土壤生产潜力的42.47%;在现实生产能力水平下,人民生活仅能维持我国低消费水平,如果要实现世界中等消费水平,必须使土地的现实生产能力达到土壤生产潜力的89.40%,气候生产潜力的27.00%。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包括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发滩区等。  相似文献   
95.
为充分利用高光谱数据红边区域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进行估算,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红边波段反射率的一阶导数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对变换后得到的小波系数与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好的小波系数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BP神经网络(BPNN)算法、随机森林(RF)算法和XGBoost算法构建冬小麦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通过对建模数据和验证数据的决定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redictive derivation,RPD)进行比较,利用XGBoost算法构建的估算模型表现最好;(2)通过XGBoost算法的特征重要性分析得到13个有效小波系数,将其与7个红边指数共同作为自变量代入XGBoost算法发现,优化后的模型精度得到显著提高,建模集决定系数(R=0.91)和验证集决定系数(R=0.802)分别提高了1.34%和11.54%。这说明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挖掘高光谱敏感特征信息的途径来估算冬小麦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96.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剖面上变化明显,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大多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剖面层次上均无明显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速效氮及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97.
基于CASA模型的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明陕西省近年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变化及评估植被的生长条件。[方法]基于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陕西省2003—2012年逐月NPP,并分析其年际、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1)陕西省2003—2012年植被NPP总体呈增长趋势(p0.01),年均增量为3.940 6g/(m~2·a)(以C含量计);年总NPP从2003年的84.44Tg(1Tg=1012g)增加到2012年的91.98Tg。(2)NPP年内变化明显,夏季NPP占年总量的比例最高,达到52.43%,7,8两月占比最高,分别为18.52%和18.41%。只有3和8月NPP增长趋势显著或极显著,其他月份NPP变化不显著。(3)不同植被NPP的年际变化比较平稳,除永久湿地外,其他植被类型的NPP呈增长趋势,耕地的NPP增长最快(p0.01),年均增量为5.89g/(m2·a)。(4)NPP整体呈南高北低、高低相间的分布特征,全省78.53%的区域NPP呈增长趋势,24.47%的区域增长显著或极显著;NPP降低显著/极显著的面积仅占2.27%,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和西安周边地区。[结论]陕西植被生长条件总体在改善,但局部在恶化。  相似文献   
98.
在野外考察和遥感制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分异过程,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全面阐述了各种土地类型的形态特征、利用状况、质量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
在陕西省临渭区共化验分析土样4 108个,测定了土样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采用域法识别特异值并进行最优克里格插值,得到临渭区耕地养分含量基本情况.根据临渭区2007-2008年的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资料,制定出相应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基本可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仅有0.09%耕地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0.86%不能满足玉米和棉花的生长需要,但整体水平仍较低;有效磷含量水平低,尤其是下吉镇中部、官道乡东部、孝义镇北部、丰原镇西北部和东南部及阳郭镇西部;速效钾含量对小麦、玉米不存在缺乏问题;对棉花来说,阳郭镇的西部和北部稍显不足.该区土壤氮磷比值平均为4∶1,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对临渭区的耕地应做到合理增施氮肥、磷肥,以产定磷,以磷定氮,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00.
1983-2009年西安市郊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充分了解关中农业区土壤肥力状况,该文以西安市郊区的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为例,综合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分析西安市郊区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当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介于5.80~34.90g/kg,平均15.95g/kg,空间上呈西北低东南高格局。在约450m的采样尺度下,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性是由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和施肥、种植制度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2009年耕地中有机质质量分数6.42%适宜,93.46%偏低,0.12%缺乏,整体水平偏低。按西安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机质分级标准,1983-2009年,81.75%的耕地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20%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户老龄化、土壤性质、农艺措施等是影响当前耕层土壤有机质积累的主要因素。该文可为保养耕地和区域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